南通新闻-资讯-生活第一门户 南通网首页
新闻 南通时政 南通服务 互动 公告活动 爆 料 台 汽车 汽车行情 汽车保养 南通论坛
娱乐 娱情八卦 电影电视 图片 图说南通 酷图热图 房产 热点楼盘 房价曝光 数字报纸
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南通服务>> >> 正文

3位启东市民讲述成长故事 感受时代发展

2019-09-16 14:37:53 来源: 南通网

出生时,他们和共和国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成长中,他们经历着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如今,他们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他们与祖国荣辱与共,坚定爱国信念……这是3位出生于1949的启东市民,通过真实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家庭的变迁,让家史印证国史,让个人史来折射时代史。

项觉生:“老农业”越干越有劲

在启东农业界,高级农艺师项觉生赫赫有名。他一直致力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2011年从启东市农委作栽站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如今依然奋战在田间地头。“那里,才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项觉生说。

受时任县农业局副局长的父亲项怡庭影响,项觉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便是粮食、棉花等,也早早地在他心里埋下了“农业”的种子。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项觉生被迫中止学业,1970年底,与父母、弟弟妹妹一起下放到五七农场。

那一段生活很艰苦。项觉生回忆,当时,住的是草屋,一下雷阵雨,鞋子都飘到了屋外。成群结队的荡狗(一种害虫)咬得人脸都肿了。生活考验了他,也锻炼了他,让项觉生对此后到来的美好生活倍加珍惜。

1977年,项觉生从南通地区五七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启东市农业良种繁育场工作,从事棉花提纯复壮、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等。

那时,启东棉花种植在全国有名,种植面积近60万亩。为提高棉花产量,项觉生要到海南崖城等地进行良种繁育。背着50公斤的棉花种子,再加上行李,从上海坐上3天2夜火车,到达目的地,项觉生说很辛苦,却也乐此不疲。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和包产到户的实施,经常下乡进行农技培训的项觉生感觉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变送上门到上门请教,种田积极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项觉生说,启东农业种植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是在90年代后期,那时,农业部门推广种植的是四青作物新品种。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只有10万亩。

进入二十一世纪,项觉生经常与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打交道,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品种搭配、茬口安排等。“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人们对农业的前景信心更足了,我这个‘老农业’也是越干越有劲。”项觉生说。

李茂松:经营好小家撑起“大家”

李茂松家住惠萍镇东兴镇村15组,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步入古稀之年的李茂松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吃穿不愁,住得舒心,还能发挥余热,从事自己喜爱的关工工作。

李茂松兄弟姐妹7个,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生活贫困。“那时候,连温饱都成问题。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了补补更小的再穿。”李茂松说。所幸父母开明,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他们兄弟几个上学。

李茂松学习成绩很好,但因文化大革命不得不中断了学业。此后,他干过农活,当过代课老师,后来干上了乡广播站自办节目编播员。每天,李茂松要通过广播向全乡农民播送新闻,有各大队农业生产情况、好人好事等,还要进行政策宣传。“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还是集体劳动年代,老百姓接收相关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广播。”李茂松说。

此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视等逐渐普及,广播的功能一再被弱化。娶妻结婚,生儿育女,步入中年的李茂松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年轻时错过的“大学梦”,所以,他竭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女儿上学。“那时父亲对我的要求特别严,天天在我耳边念叨要用功读书!” 女儿李鸿雁说。

那时候,李茂松的工资每月32元。为了改善生活,李茂松下班以后还要干农活。“结婚的时候父母分了两间五架头房子,椽子又细又弯。”李茂松说。1982年,李茂松花了6600元盖起了两楼两底的楼房,虽然其中3600元是向兄弟姐妹借的,但他是村里最早盖起楼房的那批人。

时光荏苒,女儿李鸿雁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现在能过上好日子,多亏父母的教育。我爸经常嘱咐我们,要多为家庭作贡献,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了,国家才能强大。”李鸿雁说。

郁卫兵: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8月28日,是退休干部、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郁卫兵的70周岁生日。这天,他再次翻出自己以前拍的那些照片,感慨万千:“当时按下的一个快门,如今成了见证、记录我们这个城市发展的影像资料,翻看这些照片,能深切地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1968年,刚满20岁的郁卫兵应征入伍在空军某部汽车连服役。第一次真正接触相机,是在他任宣传干事后,部队配给他一台海鸥120相机。他用这台相机开始记录火热的军营生活,以及所在城市南京的变化。

正是从那时起,照片成了郁卫兵人生阅历的独特记忆。最初,郁卫兵拍摄的内容都是些身边事,身边人,日积月累下来,这些曾经平淡无奇的身边事和身边人,在多年之后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他曾用相机记录双胞胎女儿的成长。在女儿的婚礼上,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回忆片段,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也让女儿连说没想到。后来,随着家庭经济的日益宽裕,每当家里添了新家电或新物件,郁卫兵就用相机记录下来。

1985年,郁卫兵从部队转业到了启东。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他就背着相机,穿行在大街小巷,村头田间,拍摄劳动场景、城市美景、花卉虫鸟,在他眼里,家乡什么都是值得记载的。

1992年调入启东市委老干部局工作的郁卫兵,拍摄的视野更广了。2003年,启东市委、市政府进行旧城改造,他所在的小区被列为改造项目。不久,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郁卫兵意识到城市发展的步伐会不断加快,他便有意识地拿起相机进行拍摄,留下了许多城市变化的珍贵照片。

哪里有塔吊、哪里有升降机、哪里有搅拌机,哪里有值得记录的镜头,哪里就有郁卫兵忙碌的身影。他说,他要跟着时代的步伐继续走下去,继续拍下去,继续记录家庭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变化。

通讯员范存娟

记者黄海

一键分享至

酷图热图

2018CBDF中 ...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勘 ...
中国成功发射陆地勘 ...
航拍淮安白马湖畔金 ...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