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理论圆桌 > 正文

突出跨江融合, 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

2021

10-11

09:16

来源

分享

□杨凤华

“十四五”时期,突出跨江融合,建设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需要紧密结合我市“建设大门户同奔共富路”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和重点,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同城同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初步建成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突出跨江融合,建设深层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就是要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原则,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打造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增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一是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开工建设南通新机场,推动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如通苏湖铁路建设,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二是提升跨江通达能力。推动张靖皋、海太、苏通二通道开工建设,加快完善过江通道布局,尽快形成“八龙过江”格局。三是推动水上长三角建设。推动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优化整合江海联运港区布局和功能,推动水铁联运发展,加快形成“江出海、海进江”江海联运优势,支撑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四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交通、能源、水利、铁路、医疗、教育等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促进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推进智慧海洋工程、智慧港航建设,推动长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五是统筹推进跨区域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强跨区域重点电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积极推动长江口综合整治。

推进产业创新协同协作

突出跨江融合,建设深层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紧抓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契机,深入推进产业创新协同协作,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以沪苏通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我市优势产业链培育工程,推进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壮大“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二是促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牵头组建长三角区域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主动对接上海、苏南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创资源,积极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5G、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三是深化跨江合作共建园区建设。依托苏锡通园区高水平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探索跨江联动、跨江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其他跨江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建设,深化跨区域创新合作。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紧邻上海人才高地优势,宽视野集聚创新人才,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健全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同质

突出跨江融合,建设深层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政策协同,推动公共服务全面融合,共享更高品质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促进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共享平台建设,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加强康养资源共享,促进异地养老。二是促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实施长三角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完善长三角异地费用联审互查机制。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动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进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长三角优质服务资源“同城待遇”。推动长三角区域体育设施统筹建设、体育赛事联合申办、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三是共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推动制定长三角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推进职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促进长三角区域整体信用环境优化提升。四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与我市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镇疏解,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回乡创业兴业。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突出跨江融合,建设深层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建设美丽长三角南通样板。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巩固长江南通段生态修复保护成果,加快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加强长江口周边海域生物资源保护,推进浒苔绿潮灾害源地整治。二是推进环境协同治理。高标准完成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率先完成新一轮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破解“化工围江”问题。推进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联防联治,推动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跨省共建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生态产品供需主体交易机制,借鉴浙江丽水、江苏溧阳等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经验,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四是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强化和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将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等与能源消费双控目标任务充分衔接,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动实施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作者系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阿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