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江苏南通: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 江海洄游生物恢复现新机

2021

10-15

14:33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成为近些天来街头巷尾高频出现的热词。

南通是南北气候交错区和海陆生态交错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江海洄游生物就是长江南通段渔业资源中最为珍贵、稀缺、独特的一类。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过度捕捞,许多品种难觅踪迹。

如何保护好这些水中“精灵”?9月26日,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在南通成立。在南通市科技局组织下,包括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在内的10家联盟成员单位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联合攻关,以科技的力量为长江大保护增色赋能。

洄游生物——南通最具特色的渔业资源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97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和地形条件复杂,江河湖海、干流支流相互交织,气候类型多样,为鱼类提供了宜居生境。迄今为止,长江有记载的鱼类达400多种,被誉为“水生生物的种质基因库”。

长江中的渔业资源分为三种。一是淡水渔业资源,如白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二是长江口定居性渔业资源,如大银鱼、中国花鲈等。第三种,就是洄游型渔业资源。

洄游生物,就好比水中“候鸟”,候鸟南北迁徙,洄游生物则在江海之间来回穿梭。其中有的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比如“长江三鲜”刀鱼、河鲀、鲥鱼,“水中大熊猫”中华鲟。还有一部分在海里产卵后再游到长江里生活,如松江鲈、鳗鲡、俗称“大闸蟹”的中华绒螯蟹。

对“洄游生物”,可能很多人不甚了解,但提到上面这些生物的名字,南通人都再熟悉不过。滚滚长江行至江苏段最下游,南通便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南通兼具长江和海洋水生生物资源,成为国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基因宝库之一。

虽然长江南通段存在多个生长发育及栖息习性迥异的生物类群,但最具区域特色的类群,当属江海洄游型渔业资源。江海洄游生物不但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更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就拿刀鱼来说,民谚有云“春潮迷雾出刀鱼”“春食刀鱼”是一种传统,也是长江口边的人们对昔日共同的记忆。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仲霞铭生于与南通一江之隔的张家港,他回忆,童年时刀鱼、鳗鱼都是长江里常见的渔获物,自己就曾钓到过。

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长江全流域的出鱼量不断下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江海洄游生物的生存更是不容乐观,鲥鱼已基本绝迹,中华鲟濒危,野生江刀资源也濒临枯竭。

只保护长江?不够!

生物养护,是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要内涵。

2019年2月1日开始,农业农村部正式停止发放长江刀鱼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在长江流域对刀鱼的生产性捕捞被全面禁止。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全线禁渔,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吹响了长江大保护嘹亮号角。

2020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长江禁捕退捕各项工作,长江禁渔执法和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协同管理步入常态化,南通作为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排头兵”的趋势已然显现。

长江保护刻不容缓,但对江海洄游生物来说,仅保护长江还远远不够。我国在2002年刚开始施行长江春季禁渔时,确定了一条禁渔范围“边界线”——东经122度,接近南汇嘴到启东嘴的连线。这条线,也是长江与海洋渔业管理的分界线。“边界线”以东的区域,水深较浅,也是刀鲚、鳗苗、中华绒螯蟹等洄游的必经之路。近些年,受经济利益驱使,东经122度线外侧海域捕捞强度明显加大,非法捕捞多发,“天罗地网”之下,洄游通道成了“断头路”。

如果长江口保护不好,江海洄游生物资源恢复就无从谈起,长江禁捕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长江口禁捕范围向东海域扩延至东经122度15分,专门设立了长江口禁捕管理区,从今年1月1日起实行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相同的禁捕管理措施。

“长江口是长江和海洋的交汇区,由此形成既相对稳定又一直变化着的生态交错带,‘鱼’进出长江前会在该区域徘徊一段时间,有许多重要生态学过程在此发生。”仲霞铭说,从长江入海口着手“江海洄游生物”演变规律研究,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江海“分界线”扩延只是个开端,江海洄游生物保护还大有文章可做。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78年从南京迁至南通,长期致力于渔业资源状况的研究,围绕长江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开展的动态研究工作也有十余年之久。今年以来,围绕长江生态保护和江海洄游资源恢复,该所承担了南通市的社会民生重点项目《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长江口邻近海域食物网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此外,还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专项任务,在长江口设置9个监测点,对洄游生物在不同季节的产量以及水深、温度、盐度等水文指标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展开分析。

这些数据能为洄游生物的产量管理提供什么帮助,还需要哪些专业指标共同支撑研究?这些问题,仅凭一家单位的专业优势无法解决。“鱼多鱼少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因一环套一环。”省海洋所工程师施金金举例,刀鱼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受水域内叶绿素a、温度、盐度、浊度等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海域内海流、海底地形地貌影响。术业有专攻,要弄清楚这些因素如何互相作用,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

多学科协作,助推江海洄游资源恢复

9月26日,由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牵头,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在南通成立。

“从长江口生态的系统角度看,研究长江口生物资源演变规律,必须围绕主目标推动多学科交叉。”诚如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在联盟成立大会上所说,创建多学科合力攻关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家联盟成员单位将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聚焦江海洄游生物保护,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形成学科交叉优势,推动优势学科和特长专业为主导的科研攻关活动,为政府制定科研项目指南提供依据。

记者注意到,联盟配置“豪华”,其中9家科研院所不少是“国字头”,如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实力雄厚,涵盖物理海洋、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渔业资源、海洋化学等多学科领域,长期围绕富营养化、缺氧、酸化、生态退化、多样性损失等解析长江口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特征、耦合机理与资源动态。长江口地处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水域,而联盟单位无不来自“两省一市”,其中有5家在南通,从区位来看,围绕江海洄游生物保护开展联合攻关具备天然优势。

联盟成立当天举办的江海洄游生物保护高峰论坛,部分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做了共6场学术报告。从这6场报告的主题脉络中,已经可以看到科研资源整合之势。联盟秘书长、省海洋所研究员熊瑛博士介绍,前三场报告主要谈“机制”,即长江口的生态如何影响洄游生物资源,后三场报告主要谈“管理”,即“怎么做”。下一步,各联盟单位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具体项目课题,围绕长江口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紧密协作,共同发力。

江苏中洋集团是联盟中唯一一家企业成员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洋率先开始长江河鲀人工繁养殖,继而开发保护鲥鱼、刀鱼等,逐步形成珍稀鱼类全产业链。作为江海洄游珍稀物种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先行者,企业于2010年8月牵头组建了江苏省长江特色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中洋集团常务副总裁朱永祥表示,企业拥有的丰富种质资源,成熟的人工繁养殖技术,规模化的繁养殖基地,现代化智能化的繁养殖设施设备,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全渠道营销力量都可以成为联盟创新的资源,为联盟相关项目的研发、应用、示范、推广提供支持。

为积极策应美丽中国、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今年,南通市科技局经研究决定在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长江大保护专项”。南通市科技局农社处处长朱海建介绍,该专项共计扶持科技项目33项,支持经费270万元,专项结合南通市现有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优势,支持开展长江南通段治理与保护领域战略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南通市争当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排头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贡献科技力量。

文 | 记者 沈雪梅 王玮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