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西藏纪行丨迎面感受南通教育援藏的光辉

2022

08-01

10:19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7月19日,南通教育考察团带着丰硕的调研成果,从西藏返回南通。随后的几天里,关于在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开设拉萨班的方案基本成形。截至昨天,南通与拉萨两地教育局还在就具体事宜作进一步沟通。考察团成员、市教育局局长成宾说,西藏人民对南通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推动我们加快节奏,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4000公里外的南通知名度

不到西藏,不知祖国山川之壮美;不到西藏,更不知南通教育援藏的光辉。考察团在藏期间,当地人对南通援藏教育的礼赞,如阳光穿透云层,如融雪泻出山涧,滋养着江海来客的心田。自豪感、责任感与乍到时的高原反应一起,成为考察团成员们此行难忘的记忆。

7月12日下午,拉萨市一处居民小区。年过六旬的女主人吉措姆,早早地和家人手捧哈达,迎候在门前。洒扫过的庭院,雏菊、艾草、三角梅点缀四处。桌上,牛肉、血肠、酥油茶,以及各色手工点心,飘逸出藏家的浓香。

高原阳光炽烈。南通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沈雷一行,前来对藏族在通就读学生进行家访。吉措姆一边张罗着招待客人,一边回应着客人的问询:“啊,我对南通很熟悉呢!好多年的春节,我都是在南通过的呢!”

吉措姆是西藏那曲地区退休职工,两个儿子从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简称南通藏中)毕业后,目前在西藏金融、消防等行业工作。后来,她又执意动员妹妹的女儿嘎玛卓玛报考到南通。吉措姆说:“妹妹一家都是普通牧民。卓玛到南通上学,就能像我的几个孩子一样,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能给整个家族带来好运。”

这些年,很多像吉措姆这样的藏族家长,期盼把孩子送到南通来求学。“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在远距南通4000公里之外的西藏,已成为口口相传的佳话。

在拉萨街头,出租车司机听说客人来自江苏,便热情攀谈起来。没几句话就切入南通。

“你们知道南通么?”

“我们就是来自南通。”

“南通的学校很难进的,我邻居家的娃娃就在那儿!”司机的眼神霎时亮起来。

在林芝草地,32岁的母亲次仁拉姆向路人兜售刚从山上采下的松茸,9岁的女儿手捧藏文课本跟随其后,蹦蹦跳跳又有些羞涩。她不时回头督促一二。拉姆说,要让女儿好好上学,最好能考到内地去。

“去内地哪里呢?”

“南通,听说那儿不错。”

我们都忍不住笑了。

这样的知名度真是出人意料。因此,当拉萨市委、市政府,江苏援藏指挥部盛情接待南通教育考察团时,记者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普布顿珠在会见考察团时,深情地回忆起与南通的渊源,亲切地称呼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党委书记郁玉霞、校长徐夕锋为“度母”(藏语:菩萨)。

席间,普布顿珠提议,要放大南通教育的品牌效应,希望南通再增办一个拉萨班,并就此事与沈雷一行现场展开专题磋商。临别时,他给每人献上哈达:“拉萨班办成了,我一定去南通看看。”

48年绵延不辍的教育援藏

7月12日上午,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简称拉萨江实),南通教育援藏座谈会在此举行。今年此时,适逢第九批和第十批援藏教师队伍交接。小小的会议室,因为迎来和送往,显得分外生动。

与会者中,有三位引人注目。

拉萨江实第二任校长、现任南通藏中校长的徐夕锋。行走在曾经奋斗四年的校园,时常凝神而少语。从1997年开始就从事民族教育的他,视援藏经历为“一种缘分、一次磨炼、一次提升。”每年都会重返西藏看一看的他,只因为那里“有我的牵挂、有我的希望和寄托”。

即将离任的拉萨江实第三任校长、石庄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马华。晒得黝黑的他说,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最好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西藏建设急需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去年,作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代表,马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即将接任的拉萨江实第四任校长、如东高级中学副校长殷飞。他满怀激情地说,你们创造了辉煌,即将结束援藏任务,回到南通,回到亲人身边;今天,我又来了,我愿意和这里的一切真心诚意地交融……不经意间,眼角波光闪动。

在拉萨这个全国教育援藏比拼的主战场,在拉萨江实这个江苏援藏的前沿阵地,三任校长同框出镜。快门按下的一瞬间,窗外已是几度寒暑。2014年至2021年7月,共有5批22名南通教师45人次在该校支教。

三任校长的同框出镜,更是南通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接力援藏的缩影。自1974年抽调第一批教师到西藏援教以来,南通48年间从优秀教师支教,到兴办内地班校、赴藏办学兴教,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在雪域高原持续彰显其教育援藏特有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1997年7月,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正式挂牌。同年9月,首批61名初一新生入学。当时南通藏中并不被人看好,分配的生源也都是其他大城市挑剩的。然而3年后,中考成绩位居全国内地西藏班第一。此后,该校成就了民族教育的多项第一,并在内地西藏班(校)推广。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党委书记郁玉霞与学生欢度藏历新年 仇钰华摄

在教学管理上,学校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建立大课程观,构建国家、校本、德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分制和分层教学,探索出最适合藏族学生的高效课堂,率先提出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

办学25年来,学校中、高考成绩始终位列全国内地西藏班(校)第一方阵,先后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地各类高校培养输送了4000名左右藏族学生。

2002年,作为江苏首批内地散插班(校),南通中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援藏号召,开始接受西藏学生入校就读。2010年起扩招,每年招生计划90人。至今,已累计向全国著名高校输送了930名优秀西藏毕业生。其中,211以上高校录取率95.5%,本一重点院校录取率达99.2%。

2014年,江苏省援建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正式投入使用。南通派出管理团队,李明生、徐夕锋、马华、殷飞四任校长领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考成绩连续5年居拉萨市第一,高考成绩年年攀升,目前本科上线率超90%,成为拉萨“一流名校”,实现了“创办藏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3个问号彰显的教育情怀

7月的高原,风吹动着经幡,在空中恣意飞舞。孩子们回到阔别一年的家乡,同行的还有南通的老师们。

暑假开始后,南通藏中的30多名老师兵分两路,从拉萨到日喀则,从拉萨到林芝,到藏族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打通家校联系、汉藏交融的“最后一公里”。

强烈的高原反应,在洁白的哈达与灿烂的笑容里消融。近距离感受藏族同胞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求,徐嫣琪老师在家访笔记里写到:立志为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在林芝学生家家访 徐嫣琪摄

结束援藏的马华校长已经平安到家。在他看来,南通教育援藏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不计得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默默耕耘在民族教育的热土上,是最宝贵的财富”。

“刚来时躺了一个星期还头疼,一直以为是高原反应。后来就诊才确定是高原性高血压,通过服用降压药才坚持了下来。”来自通州区金沙中学的周林聪,第一次援藏时是被临时抽调,“有很多想法没落地就回去了”。

去年8月,得知有新的援藏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继续其未竟的梦想。援藏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什么?是二次进藏的周林聪脑海中始终盘绕着的三个问题。

再次进藏后,周林聪担任了学校教务处主任。他结合南通教学经验与本地学生情况,推行“五步助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2022年,学校高考重点本科率达53.6%,普本率达90%,藏文班上线率100%,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并培养出建校以来第一个清华学生。

与周林聪怀着同样梦想的,还有来自南通天星湖中学的王仁泉、黄燕鹏夫妇。2019年开始在拉萨江实担任物理老师的王仁泉始终觉得,来到西藏,就要把全身心的爱给予西藏的孩子。每次寒暑假回到南通,王仁泉都会跟妻子说,西藏的孩子十分淳朴热情,还给他起了藏文名字“旦增仁泉”……每每说到这些,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都让妻子心生向往。

2021年8月,黄燕鹏申请同丈夫一起来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援教。来不及欣赏丈夫生活工作了两年的地方,她便紧张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我重点关注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耐心地给他们做系统的讲解。”

利用晚自习时间,黄燕鹏经常给基础差的孩子“开小灶”。上课之余,夫妻俩一起探讨教学业务,还克服雪山、落石、涉水等艰难险阻,远赴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墨脱县城,为那里的师生做讲座。

座谈会上,即将结束援藏任务的海安市实验中学美术老师胡娟满是不舍。她早已忘了刚到这里时失眠脱发、嘴唇干裂、鼻子常有血丝的种种艰难,“能在祖国边疆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感到非常自豪”。

刚到拉萨江实时,学校还没有正常开设高中美术鉴赏课,胡娟首先建立起美术备课组,带头上公开课,与当地老师在各种磨合、交流中,共同成长进步。她时常带领孩子们走进校园的花圃,引导他们观察、感受、记录自然界的美好。“在这里,每上一节课,我们都比在家里更用心、更努力,因为我们代表着整个南通教育人。”

“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教育就是这紧紧相拥的黏合剂。”接过援藏教育的接力棒,殷飞直言,激励他入藏的,是南通教育工作者听党指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西藏永远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我一定尽己所能,带领团队续写援藏教育的新篇章”。

5000多名反哺桑梓的雪域“雏鹰”

“南通教育援藏工作,为西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对拉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普布顿珠看来,这就是南通教育的魅力所在。

翻开南通西藏民族中学2006届毕业生德庆玉珍的朋友圈,满屏都是当地青少年教育的活动内容。16年前,她以内地藏校文科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学成后,她重返日光城,创立拉萨海雕视角教育咨询公司,通过“阳光社区”等项目,帮助1200多名中低收入家庭的农牧区孩子和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

德庆玉珍说,走上这条不平坦的创业路,是受当年在南通求学的影响。“学校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以及他们身上所传递的正直善良、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服务社会的精神和理念,让我终身受益。”

德庆玉珍是沐浴南通教育阳光茁壮成长,尔后发挥自身力量帮助更多藏族同胞改变人生命运、助力家乡发展的众多西藏学子之一。

开展教育援藏数十年来,5000多名“雪域雏鹰”在南通知识雨露的滋润下,飞进高等学府,他们几乎都做出一个相同的选择:坚定地再回到家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是最根本的因素。

教育援藏过程中,南通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以“为国家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育人目标,在规范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西藏、南通两地实际,开设了科学、人文、艺体等多门类家国文化社团选修课程,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在此过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陶冶学生的家国情怀。

梅朵措姆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熏陶下成长出来的优秀藏族儿女。如今已是墨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网信办主任的她,是南通西藏民族中学2005届高中毕业生,校党委书记郁玉霞曾是她的班主任。

高中时,郁玉霞曾问梅朵措姆:“上完大学想去哪里?”

“回墨脱,建设家乡。”

“好不容易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回去?”

“留在大城市,我能改变的只是我一个家庭的命运;回去,我却能改变整个家乡的面貌……”

2009年,梅朵措姆从兰州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后,回到墨脱,当上了一名公务员。她的理想就是带领百姓早日脱贫致富。

从小在西藏墨脱农村成长,吃够了墨脱贫困落后和闭塞的苦,学成高飞后却毅然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选择了在墨脱县背崩乡等最为艰苦的地区工作,是什么支撑了她的这一选择?

“一张以我生日为密码的银行卡,母亲去世时温暖的陪伴,高考失利时细心的开导……”梅朵措姆与我们坦露心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是我梦想起飞的摇篮。未来的路很长,我一定会继续带着感恩的心,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这个优良传统,认真努力地工作。”

工作13年的她,已经5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在雪域高原,还有很多受益于南通教育的学子们,在西藏的各个行业领域发光发热。他们政治思想坚定、知识结构全面、文化基础扎实、业务能力过硬,已成为西藏基层建设的骨干及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南通培养的藏族孩子,对家乡深怀感恩。西藏发展急需的是人才。他们学有所成后又回了青藏高原,这种‘造血式’的教育援藏是最好的结果。”曾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的赤列旺杰称赞,南通正成为西藏发展的“人才摇篮”。

记者王霞 叶国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