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通州特殊教育学校8年送教5万多公里——“行走之光” 照亮重残孩子求学路

2023

02-13

09:5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我们先来看题目,已知买3支圆珠笔和2支铅笔要8.7元……你可以先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6日下午4时许,通州二甲镇九甲村脑瘫少年小文家中,老师耐心的讲解声、孩子稚嫩的答题声,夹杂着沙沙的翻书声,让人仿佛置身严肃的课堂。

今年16岁的小文自幼患有脑瘫,四肢无法动弹,长期卧病在床。“第一次见到小文时,瘦瘦小小的他躺在床上。被问到想不想上学,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满是对求知求学的憧憬。”通州特殊教育学校“行走之光”志愿服务队成员葛明丽是多年来为小文送教上门的老师之一,“起初我和几个老师轮流,每月送教一次,后来发现小文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勤奋好学,就改为每周一次。”此外,学校还无偿购置了2万多元的远程教育设备,让小文可以在家跟班学习。通过“线上学习+线下送教”,小文进步显著,如今已成为通州区理治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

“行走之光”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5年9月,面向通州区域内无法到学校学习的适龄重残儿童,提供基本认知、生活适应、康复训练及政策咨询与宣传等服务,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从聋哑学校演进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也从聋哑儿童拓展到聋哑、智障儿童,再到重残儿童,我们一贯坚持的信念就是‘特殊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区特教学校副校长吴爱琴介绍,项目启动之初,由于资料信息不全,很多孩子只有姓名、家庭住址。为了保证“一个不少”,老师们联系派出所、走访村委会、询问村民,几乎踏遍了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的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摸清了39名重残儿童的情况,完善了相关资料,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划分了帮扶送教区域、组别,开启了漫漫送教路。

8年来,“行走之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送教达12000多人次,上门送教里程达50000多公里,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2000小时。8名学生成功转衔至特殊教育学校学习,6名学生接入普特学校远程同步课堂,28名残障儿童配置了适合的康复辅具。目前仍有52名适龄重残儿童接受服务。

“行走之光”志愿服务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人数由最初的8人发展为50多人。为了把送教上门做实做好,区特教学校党支部联合区教体局、残联、卫健委等多方力量和社会关怀,形成以“行走之光”党员送教团队为内圆、特校教师为中圆、普校教师为外圆的“同心圆”送教模式,打通了特殊学子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校党支部引导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我是先锋我先行”模范作用,在精准服务中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寻找合适的教育”的目标,精准实施“一生一案”工程,开发“学科+生活、教育+康复”的个别化课程。

13岁的小旭患有严重癫痫,现在是区特教学校启智部三年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奶奶在学校陪读。“刚进学校时,小旭还不能自主完成喝水、上厕所等简单动作,性格也比较闷,不爱说话。现在每天都盼着上学,性格开朗了,懂的知识也多了,课间休息能自己去喝水、上厕所了。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说起孙子的变化,蒋奶奶脸上堆满了笑容。

与蒋奶奶一样,小文的奶奶也乐滋滋地说:“小文懂的可多了,最近时常给我科普防诈反诈知识,我还得多向他学习呢。”离开小文家,葛明丽感慨万千:“这孩子特别懂事,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发个微信给我问候、祝福。他和其他重残儿童眼睛里的光,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记者 徐爱银

[编辑: 俞鑫城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