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江苏如皋:融“绿”掘“红”创“金”做强“三色”产业 领航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3

03-26

14:32

来源

如e如皋

分享

春风吹动野林韵,乡村振兴展新貌。近年来,江苏如皋立足生态优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以人为本,历史为基,品牌为轴,创新“融、掘、创”三联动,打造野林“绿、红、金”三色产业,叫响“野韵稻香·田绿水美”新农村品牌。

以“人”为本

融合“新农人”力量发展绿色产业

“温度达到20度后,芦笋将进入疯长期。我们种植的芦笋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且绿色健康,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市场,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走进野林村芦笋种植基地,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徐峥嵘正带领工人们在收剪棚内的早期芦笋。

今年29岁的徐峥嵘毕业于扬州大学,2019年,在村农业项目招引政策的吸引下,他带着从国外引进的芦笋种苗和种植技术回村租下了230亩钢架大棚,开启了他的“种笋郎”人生。“一开始我们的芦笋主要是出口订单,后来转为内销,市场反响也很不错!”徐峥嵘介绍,疫情期间,芦笋出口阻滞,在街道、村级各方面的出谋划策和支持下,市民爱心接力购买滞销的芦笋,让他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大爱”,同时也促使他们转变了营销思路,趟出一条“外销转向内销,发展绿色精品蔬菜”的新路。“国内市场空间大、有温度,如今,我们的芦笋主要销往上海、南京等城市,供不应求,年产值超500万,不成问题!”对于芦笋市场的“钱景”,徐峥嵘充满信心。

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野林村以政策为引,重“人”重“业”,融人心,聚力量,吸引了大批“新农人”返乡创业。南通欧泰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的章爱东、南通励展陈怀林、如皋宏铭皮毛玩具顾宏谟、南通鑫红瑞汤红俊、江苏横艺黄敏、客来花卉卢德华等一批批能人在野林村大地上发光闪亮,他们怀揣故土情怀,享受家乡福泽,也带动着本村和周边村民走向越来越宽敞的致富路。

以“史”为基

挖掘“英雄”往事打造红色产业

“野林这块是革命的土地,早在民国十九年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村支部,我们的幸福生活流淌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在野林村红色往事纪念生态公园,一面用“万家砖瓦”砌成的“民和园墙”,日夜守护矗立着的革命烈士碑,村民们时时驻足,常常感慨。

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野林村积极利用英雄历史事迹深挖红色文化力量,夯实革命阵地,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他们精心打造了红色往事纪念生态公园、“风车头”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红色主题村民小游园等红色阵地,并在全村布点N+红色故事主题墙绘,生动形象地导入党建引领、红色精神传承等功能,让红色阵地接地气、润人心、有看点,为各级党员干部、青少年提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阵地。

同时,结合红色教育资源,野林村积极打造精品红色农旅线路,招引了农家餐饮、花卉苗木、长寿养生特色农业种养和生活体验项目等多种致富产业,助推红色旅游产业的打造。“未来,我们将以建成集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旅游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等多种生态相融共生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村党总支书记孙国平如是说。

以“质”为轴

创新“品牌”亮点做优金色产业

提品质,创品牌,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年来,野林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和土壤优势,乘着江苏省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的东风,在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品牌”上下功夫,使富硒“金黄稻米”撬动金色产业发展,富裕一方百姓,铺就乡村振兴新道路。

“我们村的农田产出的大米硒含量高达 120 ug/kg。而且我们的农田灌溉的水质好,农药打得还很少……绿色无公害,吃起来又香又健康!”村民刘大爷自豪地夸赞村里的自主品牌“野陌香”大米。

2021年,为切实提升村级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城北街道野林村积极谋划,抓紧落实,成立了如皋市野陌香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他们选取优质稻种进行培育,依托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土壤基质和灌溉水质,同时加大农田周边“生物诱虫杀虫灯”新科技设施的投入,筹建了新型米厂,打造“野陌香”中高端富硒长寿稻米品牌。“村内建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形成了种、养、加工的‘外循环’、农田‘内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新格局,大大提高了我们水稻的产量和大米品质,亩产可高达2500元。同时,我们投入100多万元安装了400套‘生物诱虫杀虫灯’,对全村进行全覆盖,利用太阳能的绿色能源进行物理诱虫杀虫,在源头上削减农作物害虫的侵蚀,从而减少农药的喷洒。”孙国平书记表示,“富含硒、纯自然、无污染、无公害”,是地理优势、产品优质和科技力量的融合形成了“野陌香”品牌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让金色产业成为了野林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冒鑫源、周锦旭)

[编辑: 苏敏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