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虫口夺粮”力保稳产增收

2023

05-08

09:3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连日来,江海大地291.1万亩小麦吐出麦穗,在风中摇曳。全市小麦进入扬花盛期,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我市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持续打好“虫口夺粮”攻坚战,为夏粮丰产丰收奠定扎实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小麦赤霉病累计防治面积504.8万亩次,多种形式统防统治面积372.9万亩次。 

早谋划早预警早做准备
  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害集中危害时期。其中,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不仅会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呕吐毒素会造成人畜中毒,危害健康。
  市植物保护站站长李世峰介绍,3月下旬,植保系统调查发现,全市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5.1%,部分地区高达20%以上。“我市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中感及感赤霉病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近四成。”
  “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工作技术要求高、防治适期短,尤其是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一旦出现失误,就没有挽回余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长青告诉记者,综合菌源、品种、苗情及天气趋势,我市今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威胁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防控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事关夏粮丰收和全年粮食安全。
  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3月16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暨乡村建设联席会议上,我市就抢早抓好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作出部署。4月以来,我市迅速贯彻落实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狠抓推进落实、服务指导和统防统治,全面打响小麦赤霉病防控总体战。4月初下发《关于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全力打赢穗期病虫防治攻坚战。4月10日,在通州区召开全市小麦穗期病虫防治现场会,邀请省级专家授课,观摩病虫防治现场,部署高水平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总体战。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赤霉病防控资金2800余万元,60%以上均用于补贴防病效率高、控毒效果好的药剂,有力推动了赤霉病高质量防控。

农技专家田间把脉开方
  “首次打药要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做到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一次打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如果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要选择降雨间隙或抢在雨前打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还要及时补治。”4月18日,农技专家来到通州区西亭镇草庙村,指导种植大户张学所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你这个小麦还有白粉病和蚜虫,必须抓紧时间喷药,否则影响收成。”“你们来得太及时了,谢谢你们的指导!”张学所说。
  为防控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害,农技人员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挂钩到村、驻点包片,实地查看小麦苗情、病虫情,通过召开培训现场会、点对点指导等方式,将赤霉病防控的具体技术指导到田、到户,有效提高群众防治的主动性和科学性。
  4月下旬,市农业农村局派出3个服务指导组,开展防控指导,及时掌握防控进度、统防统治等情况。“赤霉病能否流行,主要看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阴雨天多、田间湿度大,就容易发病和流行。”指导组专家向种田大户们提醒,用药方面,要选择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药剂。其次,要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用药应尽量选用与第一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毒素污染。同时还要注意用足药量和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不低于20kg,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不低于15kg,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1.5kg。

科技助力防治精准高效
  农技人员熟练操作手中的遥控器,植保无人机低空飞掠,将农药雾流均匀地喷洒在小麦上。4月以来,我市各地通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进行“一喷三防”作业。
  近年来,“飞防”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发展飞速,更深受广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欢迎和青睐,成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月20日,在通州区石港镇优源家庭农场,绿油油的小麦田里,麦穗已露出了头,不少麦穗进入了扬花期。农场负责人颜志荣正组织人员运用植保无人机,对承包的1300多亩小麦田开展集中喷防。“我们有两台植保无人机,在需要病虫害防治的时候出动,每天可以喷药1000亩田,48小时内即可完成飞防作业,不仅省人工,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颜志荣介绍道。
  作为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海安组织了200多家种植大户为分散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了防治的精准化、高效化。海安大公镇周小兵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小兵正组织植保无人机对大公镇王院村一块零散田块进行防治作业。“用植保无人机,最好添加一点具有抗蒸发、抗漂移性能的助剂,不光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还有保证。”周小兵说,农事服务中心有植保无人机等机械30多台(套),能够服务周边大大小小农户几百户,确保老百姓在适期防治到位,满足防治需求。
    本报记者 唐佳美 卢兆欣

[编辑: 黄梦倩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