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1-24
13:54
来源
通州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实践路径,聚焦发展模式、带动能力、增收效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党建引领 筑牢富民强村基础
近年来,通州区金新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为民初心,坚定信心促发展,充分发挥所处工业园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率先推出“村集体经济+劳务公司”模式,成立“南通鑫曜华劳务有限公司”,助力村营经济不断壮大。
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劳务公司与辖区内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双向培养交流机制。通过与辖区内雄邦压铸(南通)有限公司签订用工合作协议,已同强芯科技、缝天下、综艺新材料、百纳数码、辰星药业、牧野纺织等数十家企业洽谈合作意向,公司摸排实际用工需求近200人。街道安排专人建立用工需求平台,完善用工需求信息,着力构建“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新格局。公司紧紧围绕“党建强村,双百倍增”这一主题,进一步拓展公司宣传,打通招人渠道,为进一步做强村营集体经济夯实基础,推动村营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南通鑫曜华劳务有限公司成功为村集体带来营收近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当地剩余劳动力和企业用工需求,该公司成功带动周边超5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切实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南通鑫曜华劳务有限公司的顺利成立与初步运营,不仅为华山社区闯出了一条发展村营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也点燃了街道其它村居的奋斗激情,更提振和鼓舞了辖区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带动富民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 构建水韵和美乡村
近年来,依托渔湾水乡,通州区石港镇不断挖掘人文历史资源,扶持农户开办农家乐,推广本地农产品建立品牌加大销售,积极开拓乡村旅游市场,推进渔湾水乡旅游和农民致富。在镇村两级共同努力打造下,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农业旅游为基的“行宫花园”醉花田植物迷宫、凤凰花园、圣耕园农业科普基地、田园露营和民宿、村史和文天祥纪念馆、睹史院平暴纪念广场等景点正逐步展示在大家面前。
“现在经常能看到外地游客过来旅游,有时候一天都好几辆旅游大巴,这里没个一整天根本逛不下来。”村民顾女士向我们介绍。目前,石港镇睹史院村正在规划打造一个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景观农业观光区建设,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互交融,通过村企合作,让“田园”变“公园”。
以特有的渔湾“水乡湿地”资源为载体,石港镇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农商旅一体化原生态湿地水乡乡村游融合发展,打造融合现代化高效农业、定制化农产品生产、生态文化休闲服务等多种产业发展新格局于一体的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的“稻香渔湾,景秀水乡”,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旨在建成一个“望得见湿地、看得见沟塘、留得住乡愁”的乡村典范,让“水韵卖渔湾,景秀田园村,人文睹史院,稻香陈窑里”的愿景尽快变为现实,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据悉,石港镇睹史院村2022年集体可支配收入如今已达到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0元,旅游从业人员人均收入35568元,比上一年度人均上涨2580元。
促进产业兴旺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农忙时节,比如剥蚕豆瓣的时候,几乎是家家户户起早带晚地剥,70多岁的老人一天也能赚个七八十块钱。”通州区刘桥镇嘉安公司董事长吴浩介绍。
嘉安公司在刘桥及周边地区建成各类蔬菜基地8000多亩,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解决了农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无专业技术的特殊人员的就业问题,使基地农民既有种植效益,又有加工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过在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等领域的多年深耕,该公司目前已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南通市“十佳带动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相对其他行业还是比较辛苦的,我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更能明白其中的不易。我们将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加大对基地投入,降低种植成本,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贡献。”公司董事长吴浩说。
嘉安公司通过引入“价格保底”机制,主动让公司承担市场风险,对基地种植的农作物实行合同订购,保护价收购,农民基本收入不受任何因素影响。2020年春季,青刀豆合格率大幅度下降,市场价格只有每公斤1.5元,公司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按保护价每公斤2.60元收购,确保种植青刀豆的农民每亩单季效益仍达到2800多元,仅此一项公司就让利给农民80余万元。据悉,嘉安公司每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9000多人,户均增收3000多元,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杰出贡献。
以自然资源为载体,通州区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休闲创意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村一特色”合理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在进一步“提质”的基础上做到“增效”,推动“强村富民”工作落地见效,走出一条让农民“获得感”最强烈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唐艺荃 童轩 张雪梅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