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扫码还是扫兴?

2023

12-18

09:25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当下,二维码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扫一扫”成了手机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功能之一。但本该为生活带来便利的“扫一扫”,却在一些场景下,因为强制扫码而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有可能威胁到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有时扫码后跳转多个界面,操作繁琐反而降低了效率;有时要自动授权,获取身份信息,带来安全隐患;有时跳转至广告页面,让人不胜其扰。

似乎不带手机吃不了饭

“有一次在商场购物结账,被要求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获得优惠。扫码后,却发现还需要授权获取个人信息,这让我感到不舒服。”网友李先生说,二维码似乎超越了其本身的基础功能,多了浓重的商业色彩。

记者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市民都有和李先生相似的经历。“在某连锁餐饮店就餐时,请服务员拿菜单准备点单,却被告知要扫码点餐,还得加入会员才能点。可明明菜单上就有勾选项,服务员也配有点单机器。”市民张先生表示,餐饮行业扫码点餐已成潜规则,似乎不带手机不扫码,就吃不了饭,买不了单。

网友施女士说:“经常在停车场出场扫码时,明明已经识别了车牌,还需要再输入一遍自己的车牌号。并且在待支付界面和支付完成界面均有大号字体的‘优惠折扣’‘停车券’等内容,除非仔细辨认角落处的‘广告’二字,否则很容易误触进入。”

今年年初,中国银联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86.1%由移动支付完成。一方面,扫码能够帮助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某种便利。但是也要看到,有时扫码变成一种强制行为,“扫码就办”变味为“扫码才办”,甚至以此套取个人隐私,体验感不佳的同时,也带有许多隐患。

商家诱导,甚至强制消费者扫码,根本原因是源于背后的利益。一方面,商家通过扫码手段减少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获取用户信息后,能更精准地进行广告投放,甚至铤而走险,向不法分子批量出售用户相关信息,获取非法收入。小小二维码背后有一整条成熟的产业链。

扫一扫时要多留个心眼

记者走访了市区大有境购物中心的几家商户,某连锁餐厅的店长说:“员工培训时会要求服务员建议客户扫码点单,线上菜单能更清晰地展示每道菜的样品图片、用料和规格,并实时显示每道菜是否售罄,以便客户按需选择,带来更好体验;如需要人工点单,服务员也不会拒绝,并提供纸质菜单给客户选择。”另一家商户表示:“推荐消费者关注店家公众号、注册会员等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通过掌握客户的年龄段和喜好来研发迎合他们喜好的新产品,并定期推送各类优惠信息,比如在生日月和各大节日发送折扣券等来吸引回头客。”

如何解决变味的扫码问题?南通大学教授成云雷表示:“一是消费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扫码时遇到‘关注’‘注册会员’或者‘快捷登录’,要求提供身份证、居住点、工作单位或者家庭成员等带有隐私性的信息时,要有所警惕,必要时坚决拒绝。二是商家要规范扫码行为,不可剥夺消费者对于消费方式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督部门应该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要求商家诚信经营,不得设置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四是社区、单位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知网懂网,防止不法商家强制扫码过度获取信息的风险,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恶意二维码诈骗钱财。”

你有权对强制扫码说不

强制扫码是否能被约束?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商家在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在收集和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当以消费者的知情、同意为前提,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北京市盈科(南通)律师事务所汪秋语律师提醒:“针对点餐这一消费场景而言,不论是要求消费者扫码点餐、关注公众号,还是要求消费者授权定位、电话等个人信息,通常来讲都并非商家提供商品或服务所必要的环节。消费者如果遭遇商家强制要求扫码授权的情况,有权要求商家对其收集和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和必要性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消费者仍不同意授权的,商家应当提供其他消费途径。如因扫码导致自身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还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保护协会等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必要时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随着国家打击电诈力度的加大,反诈宣传的深入,诈骗分子引流套路不断翻新变化。除了传统的线上推广链接,诱骗群众点击扫码下载App外,诈骗分子还不断向线下发展,将二维码印在小贴纸、鼠标垫、抱枕、茶杯等物品上,通过张贴、邮寄等方式,诱骗群众点击扫码下载App,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实现诈骗引流目的。对此,南通警方提醒: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要扫描不明二维码、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能填写个人重要信息,包括卡号、密码、验证码等。记者季倪昇

[编辑: 季肖寒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