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江苏南通:种出“科技范儿” 天冷也热销 小草莓长成“甜蜜”富民产业

2023

12-22

11:11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21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艺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区域,棚外寒意阵阵,棚内“春意”正浓。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在青翠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甜美可口。一旁的工人们正忙着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草莓进行分级、装箱。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江苏“紫金杯”优质草莓推介评比活动中,艺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天仙醉”荣获银奖。“我们种植的早熟草莓品种以‘红颜’和‘天仙醉’为主,能比普通草莓提前20天左右抢鲜上市,最早的一批10月25日就已经上市。”合作社经理张金龙介绍。

“种得好,甜还早”。依托科技加持和科学管理,提前送上货架的草莓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味蕾,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富民产业。

周期短上市早,经济效益提升明显

“起初我想种植早熟草莓,就是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价格比一般晚上市的要贵10元一斤,再加上耐高温、产量高的品种特性,也方便管理。”张金龙今年共种植草莓17亩,每天采摘下来的1500斤草莓,都会在当天打包、运输,销售到本地及周边城市,根本不愁卖。

“第一批草莓卖40元/斤,现在28元/斤。”在崇川区果缤纷精品果业批发商行内,只见各种规格的草莓礼盒整整齐齐地摆在了货架的“C位”,放眼望去颗颗草莓鲜红饱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里第一批草莓11月初开卖,不少市民抢着尝鲜。

据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娟介绍,今年我市草莓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其中主打的早熟草莓品种有“红颜”“宁玉”“天仙醉”“紫金香雪”“妙香”等,而“红颜”因其果型圆润、颜色鲜红、口感香甜,占据全市早熟草莓种植面积的80%以上,极大地发挥着茬口补充的作用。

为什么早熟品种受到欢迎?无外乎好吃、好看、好种、好卖。“对草莓品种的选择影响着种植户的收益,如果品种结构单一,在近似时间集中上市,价格上不去,农户承担的经济风险就会很大。”李玉娟说,早熟草莓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在外形、口感等方面与普通草莓相比丝毫不逊色。

引进优良品种,农技专家下田指导

在海门区常乐镇春华家庭农场,一排排住着“小高层”、喝着“营养液”的草莓沉甸甸地坠在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农场负责人郁平告诉记者,自10月底“红颜”“紫金香雪”等早熟草莓陆续成熟后,一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慕名前来体验“高架草莓”采摘乐趣,这波热闹的采摘期一直会持续到明年4月底。

“为了‘伺候’好这些草莓,可没少花心思。”郁平说,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肥水控制,增加营养,还要防止水分过多,提早防病,果实成熟过程要补充叶面肥,保证根系发达。在精心管护下,今年的草莓优中选优,品质比往年更高,“也幸亏有专家们的支持,碰到难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从省农科院引进“宁玉”等优良早熟品种,到在南通本地大量推广种植,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近年来,省农业科学院、沿江所分别在海门建立了海门区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开展草莓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区域示范展示和乡镇推广。

在草莓生长的关键时期,沿江所专家下到田间地头,严格把关草莓苗的选择、温湿度的控制等各个环节,并向种植户传授避雨育苗、脱毒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要点。汗水浇灌出亮眼的“成绩单”,在第十二届江苏“紫金杯”优质草莓推介评比活动中,沿江所省草莓产业体系海门推广示范基地选送的草莓样品,共斩获“1金3银2优秀”。

调控而非催熟,物理手段保障舌尖安全

在早熟草莓走俏市场的同时,有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草莓上市怎么会这么早,是不是打催熟剂了?”

其实不然。“催熟,即使用生长调节剂,是在草莓结果后使用的化学手段,而早熟只对草莓苗起作用,仅用到物理调控方法。”李玉娟表示,早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控制花芽分化、果实发育时间,而这两方面,则通过温度、湿度、肥水调节。“以温度为例,8月份是草莓的起苗时期,这时候我们进行冷藏处理,让草莓苗在冷库中待上7—10天,提前‘入秋’,就能有效控制出花时间。”

尽管早熟草莓品种优点多多,但制约其发展的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种植水平等也不容忽视,“我们还是会以推广各方面表现俱佳的‘红颜’为主。”李玉娟说,像“宁玉”这一早期产量、收益双高的“佼佼者”,到了后期会受制于自身特性,口感就会变差,市场偏好下降,种植户们要注意控制这类品种的种植规模。

为了让种植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李玉娟也一直在思考早熟草莓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认为,推广新品种的关键是要让农户看到良好的收益和市场反馈,让农户尝试后,再逐步建成“育苗-种植-鲜果销售-草莓深加工”的草莓产业链,构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将继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服务,真正实现‘强产业、富农民’。”

[编辑: 姚沁辰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