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社会 > 正文

30名小学生走进通大神经再生实验室“探秘” 小记者与大博士“零距离”对话

2024

05-26

09:38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小记者与研究员进行互动。张艳

5月25日至6月1日是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昨天上午,来自市实验小学的30名江海小记者相约走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领衔的南通大学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参加“走进神经科学,传承科学精神”科普活动,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

研究生小姐姐精彩开讲

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能再生一个新尾巴?斑马鱼为什么叫作模式生物?为什么要在实验动物身上开展科学研究?……在“科学小讲堂”环节,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杨学娃用小姐姐的耐心和细致,结合图文并茂的PPT展示,向小记者们通俗易懂地科普“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等相关知识,展现了神奇的“动物世界”。

“很多人对壁虎高超的爬墙本领以及断尾再生现象充满疑惑,将其列入‘打不死的小怪物’行列。其实,科学家们也是‘好奇宝宝’,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开展了庞大的科学研究。”杨学娃介绍,通大的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壁虎体内一类特殊的β-角蛋白会出现大规模的基因扩增,控制着壁虎脚趾上密集排列的刚毛的形成,正是由于有这些刚毛,壁虎才能够攀岩走壁、轻松黏合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原来如此,壁虎真厉害!”市实验小学三(3)班的小记者徐晟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纵观古今,蝴蝶历来都是文人骚客笔下美丽、自由的化身。“在同学们的眼中,蝴蝶又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了呢?”杨学娃的问题一出,讲堂内出现了一大片举手者。“蝴蝶是一种轴对称昆虫。”“枯叶蝶是一种拟态生物,外形酷似枯叶,可以用来迷惑敌人。”“蝴蝶翅膀上的6个‘小眼睛’不是真的眼睛,是纹路,用来吓唬天敌。”研究生小姐姐和孩子们的问答对话充满了智慧。“我们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蝴蝶翅膀表面微纳米结构调控细胞生长行为,这将为高品质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制开辟新的途径。”杨学娃的这番解释,再次赢得了小记者们的惊叹声。

在“科学小讲堂”结束前,杨学娃还用一段视频展示了神经再生技术让一名患者上肢“复活”的神奇一幕,令孩子们大开眼界。

“英雄小精灵”憨态可掬

胆小易惊、颜色多样的豚鼠,主要应用于研究实验性坏血病和维生素C生理功能;毛色白化、体格健壮的ICR小鼠生长速度快,是一种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见的实验动物;还有体形较大的成年SD大鼠、兔子等。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环节,莫过于“实验台展示”板块,戴上手套,轻轻地托举着刚出生几天的红皮小鼠,几名小女孩脸上流露出笑容。“实在太可爱了,它们洗过澡没?”“它们非常干净,都是在无菌环境下出生的,不脏哦……”

走进实验室,在研究生小哥哥申火云的引导下,一只B6黑小鼠为大家“表演”了一段平衡木“走秀”。“我们一般会为神经受损的小鼠植入神经修复材料,在术后的几天至几个月内,连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平衡木上自如地行走,以此检验修复材料的有效性。”申火云笑着说,为了训练小鼠学会走平衡木,他必须先花一周时间对它进行训练,“否则它走一小段平衡木可能又往回走了。”

另一边,一名高个子的研究生小哥哥滕诚则为孩子们展示了另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只大鼠关在笼子里,然后用一根硅胶做成的软针从笼子下方戳大鼠后腿的脚掌心,观察它的回缩反应。“这个软针不会对大鼠产生实质性伤害,不会戳破皮肤,我们只是观察它脚掌心的神经反应是否灵敏,是否会产生机械痛。”在滕诚的带动下,小记者们还纷纷拿起硅胶针戳起了大鼠的脚掌心,“哇,它的反应真快,马上就跳开了呢!”市实验小学的小记者许冯锋说。

“魂归自然,功在千秋。”20年前,为了致敬实验动物,南通大学在校园内建成了一座实验动物纪念碑。当天,小记者们带着敬意瞻仰了纪念碑,“它们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小精灵’,值得尊敬!”一名小记者这样说。

小记者动手操作百万设备

在电镜室内,电镜专家朱昌来博士展示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神奇画面:小蚂蚁的复眼和月季花叶子上的气孔。“这套价值100多万元的高端电镜设备最大可以放大30万倍呢!你们想动手试试吗?”在朱博士的帮助下,小记者们逐一动手操作电镜,津津有味地观察侧卧、趴着的几只小蚂蚁,连连发出惊叹。在显微镜室,他们还观察了水蚤装片、人血涂片、青虫纹路等,体验了科研工作者的日常。

“如何对斑马鱼进行基因改造?改造后即刻生效吗?”在“小记者对话大博士”环节,市实小三(4)班孙启率先发问。对此,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任助理毛苏苏博士给出了这样的解答:“通过显微注射即可实现基因改造,一旦注射成功,即刻生效。”

“为什么人类的实验要牺牲小动物呢?”另一名小记者举手发问。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教授程琼博士诚恳地说:“实验动物的确为了人类的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我们所有的实验都遵循了相关伦理规范,比如,对它们进行实验前,会使用麻醉剂,将它们的痛苦降到最低。同时,我们也将通过计算机模拟、类器官培养等先进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替代实验动物来进行实验。”

记者冯启榕

[编辑: 苏敏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