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成
近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我市南川园片区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入选完整社区建设类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从双职工家庭孩子寒暑假没人管,社区公益托班给安排,到没抢到市里老年大学的“学位”,社区老年科普大学满足老人的求知欲,再到居民看病不方便,“京东家医”远程诊疗系统将上海名医请到“家门口”……这片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社区,正以系统思维,演绎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鲜活样本,见证着南通城市治理的深层脉动。
用好城市治理的系统思维,要在破与立之间守住发展底色。在南通滨江片区的观景台上,晨练的老人们总爱向年轻人讲述“两张照片”的故事:一张是昔日“化工锁江”的灰蒙画卷,一张是今朝“翡翠项链”的生态长卷。在这沧桑巨变的背后,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在南通的生动实践。滨江之变绝非简单的产业腾退,而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系统重构。随着“进与退”的辩证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南通沿江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均发生了绿色蜕变,重塑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封面”和“城市客厅”。这种破立并举、标本兼治的城市治理智慧,守的是“国之大者”,算的是政治账、长远账,印证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用好城市治理的系统思维,要在守与创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崇川区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的改造工程,按照“就近安置—建筑修缮—文化守护—场景营造”的方案,让2300户居民在留住乡愁记忆的同时也能享受现代生活便利,使11处文保单位在功能焕新中赓续历史文脉。这种“空间再生产”与“文化再认同”的双向奔赴,折射出南通在城市更新中的精细考量。“守创共生”的疏解改造范式,也在启示我们: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恰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法——既要秉持“绣花功夫”的精细管理,又以“服务场景再造”厚植民生福祉。
用好城市治理的系统思维,还要在智与情之间厚植为民初心。让“线上治理”与“落地服务”同频共振,以“带着泥土气的治理创新”的具象化实践,诠释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算力可以优化城市治理的精度,但消除不了老街深巷里的民生温差;数字屏幕的实时监测能实现全域感知,却隔绝不了千家万户的烟火之气。
南通新时代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唯有将算法逻辑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数字引擎与民生脉搏深度融合,才能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走出既有科技硬度、更显民生温度的中国式城市治理之路。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