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更好为人工智能发展添动力、增优势?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人工智能“金种子”,各地有哪些创新实践?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企业一探究竟。
——编 者
财政奖补支持机器人显身手
初夏,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兴隆湖碧波粼粼。近年来,以环湖片区为主阵地,天府新区通过政策创新、场景赋能、生态构建三大抓手,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在科创生态岛W7栋办公楼中,成都晓多科技的研发工程师们正加紧调试“晓模型”,以应对今年的电商夏季大促销。这家2014年成立、从3人团队起步的智能客服机器人企业,如今已成长为服务京东、美团等3000家头部客户的行业“隐形冠军”。
“初创期最难的是研发投入和场景验证,近年来公司在算力的年均投入增幅都在100%以上。”企业联合创始人谭亚军说,“多亏了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提供近200万元算力补贴,让我们的模型训练成本下降了接近40%;去年,我们还联合成都超算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个针对电商零售领域的垂直行业模型,该模型已经在成都科创生态岛线上服务系统成功部署。”
在科技融合转化基地14号楼,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调试新一代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这家从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走出的企业,用接近10年时间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再到“1到N”的产业跃升发展,其外骨骼产品已在华西医院等数百家医院试点应用,辅助上万名截瘫患者开展行走能力恢复训练。
近期,公司自主研发的“儿童下肢步行外骨骼”入选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财政厅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名单》。根据天府新区专项产业支持政策,年度研发投入达500万元且年度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的人工智能企业,可按年度研发投入费用的30%获得年度最高300万元补贴;研发首台(套)、首版次产品可获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产品销售应用最高可获得300万元奖励。
在天府新区,财政奖补政策覆盖底层算力、模型研发、产品研制、场景建设、市场拓展等多个环节。与此同时,推出环兴隆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5个领域共计20个应用场景。
智慧巡防、水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