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南通新闻

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第二批队员中有5名南通籍船员和1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

“雪龙”号上有一支南通力量

科考队员王千

科考队员缪炜

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批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它跟随10月26日出征的“雪龙2”号的步伐,共同谱写了我国第3次“双龙探极”的新篇章。记者了解到,“雪龙”号上有5名南通籍船员,分别来自如东、海安、海门、启东等县(市、区),此外还有1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

第二十次奔赴南极

3日,通过微信联系上缪炜时,他和队友正航行在菲律宾海域,即将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这已经是我第20次参加南极考察了。”缪炜是海安市李堡镇人,也是本次“雪龙”号上的事务主任。1991年12月,缪炜应征入伍,在海军服役5年,1996年退伍后当上了一名远洋船员。自从1999年9月来到雪龙船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以来,缪炜共参加了20次南极和7次北极考察任务。

事务主任的工作相当于“雪龙”号上的后勤“大总管”,每天的工作繁忙又琐碎。为全面保障生活需求,缪炜除了要带领后勤工作人员为科考队员提供一日三餐、及时补齐日常生活用品、维护好生活环境外,也要照顾到科考队员们晕船、情绪低落等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每当察觉出别人的不适后,缪炜都会变着法儿陪他们聊聊天,安抚紧张情绪。“去一趟南极至少要五六个月,科研工作又是辛苦而枯燥的,我们就会组织集体娱乐活动,像做游戏、有奖竞猜、卡拉OK、包饺子等来帮大家缓解心中的烦闷。”缪炜说。另外,保护好极地严峻的生态环境也刻不容缓,缪炜每天要对照更加严苛的垃圾分类标准,做好全船卫生工作,时时刻刻提醒后勤人员要将环保理念牢记心中。

尽管工作繁琐,但在缪炜心中,保持热爱才能奔赴山海。每次出征前,拥有极地探险梦的缪炜都十分激动,希望考察工作能比上次有跨越有进步。参与过20多次的极地考察任务,极地的动物和自然景观早已成为缪炜最过目难忘的风景。打开他的朋友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皑皑的冰山。此次去往南极,他还想再去见一见憨态可掬的企鹅、懒洋洋的威德尔海豹和在海水中游弋的鲸鱼。

当问及结束考察后的打算时,缪炜坦言,之前因为备航只能与多年未见的表弟匆匆一别而感到遗憾,归来后他打算休半个月的探亲假回南通老家,陪陪老母亲和妻女,弥补一下对家人的亏欠。缪炜说,家人们一直非常支持他的工作,非常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

首次参加南极科考

“这次是我第一次参加南极考察,能够代表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加入第39次南极考察大家庭,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为南极科考贡献力量,我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也深知责任重大。”王千是湖北钟祥人,今年42岁,2002年毕业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海洋船舶驾驶专业的他具有10年远洋船舶驾驶资历。2012年7月入职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校10年,担任航海技术学院教务科研科科长、讲师。

这次在“雪龙”号上,王千担任三副一职,除了正常的航行值班外,还要负责全船救生消防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作为驾驶员,航行期间要保证船舶的正常航行,按照预定航线航行至既定站点和科考海域,航行过程中还负责对外联络与协调,神经也要时刻紧绷,要确保全船救生艇、救生筏、救生衣、救生圈等救生设备以及便携式灭火器、固定灭火系统、警报系统等消防设备都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王千告诉记者,“雪龙”号不同于普通商船,南极科考船员和科考队员人数较多,加之船上有众多的科研设备,全船的救生消防设备比普通商船多了好几倍,又多又杂,这就给他日常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王千需要走遍全船的各个角落,认真梳理设备数量,做好标记,“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本职工作。”王千说。

在“雪龙”号上工作的同时,王千也在努力思考怎样寓教于实践。冰区航行需要在薄冰中找到最佳的航行线路,也需要避让大型的冰山,尤其是当冰区出现能见度不良的情况时,实践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我主要讲授航海学课程,其中重点章节就是船舶在各种不同航区、天气情况下的航行方法。这次的南极之行包含大部分的冰区航行,正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好机会。”王千谦虚地表示,自己还需要向船上老驾驶员多多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航行经验。他准备把这次科考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以微课的形式记录下来,待到行程结束后用于课堂教学。

行程至少五六个月

据了解,南极考察从上海出发,大概经过18天后,抵达新西兰的一座南极门户城市,进行蔬菜补给;然后大约一个月后抵达中山考察站,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随后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南极海洋调查;之后再抵达长城站,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接下来开展第二阶段南极海洋调查后,返回上海,总航程可达36000海里,航行时间至少五六个月。

南极作为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它拥有十分丰富的淡水和矿产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库,因此南极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灵敏的“指示器”,南极考察能帮助我们深入认知地球环境。

但在科考工作中,咆哮的魔鬼西风带、南大洋上漂浮的浮冰和高大的冰山、极寒的环境都对“雪龙”号和科考队员构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南极科考成员需要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克服低温、降雪、海冰、晕船等多重困难,才能不断将调查海域向人类认知稀少的海域拓展,向更高纬度海域拓展,向南极深海拓展,持续为人类认识南极和保护南极贡献中国力量,期待“雪龙”号上的南通力量能够顺利归来。

本报记者彭军君 本报见习记者陆薇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2-11-06 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第二批队员中有5名南通籍船员和1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15340.html 1 3 “雪龙”号上有一支南通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