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砥砺政治品格 锤炼过硬本领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汇聚强大合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调研体悟(一)

编者按

根据中央、省委部署安排,我市于2月16日起举办4期市管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对全市市管领导干部开展全覆盖集中轮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省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以及省工信厅、应急管理厅等相关领导专家教授应邀来通授课,广大市管干部通过参加集中听课、集中研讨、集中调研,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全面领会、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训期间,参训学员结合本次学习培训内容和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实际深入开展调研,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谋思路、想办法、出主意,现将部分学习调研体悟予以刊登。

□ 曹海锋

筑牢产业根基 坚持制造强市

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近年来,我市统筹把握制造业发展高质量和高增速,各项工作顶压前行、再上台阶,先后获得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然而对照苏南等周边城市来看,我市制造业也还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土配套能力不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行业整合力、自主创新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领军型企业较少,有高原、缺高峰;整体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少数制造业企业对于“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仍有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困惑等问题。想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然离不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将重点聚焦四个方面发力突破。

一是聚焦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在企业梯度培育上下功夫。企业培育,既要有高峰,更要有高原;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聚焦“专精特新”,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力争培育数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同时,把小微企业列规增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力争连续三年每年新增规模企业1000家以上。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在产业集群打造上下功夫。科技创新提效、产业集群提档是南通实现“下一个万亿”的关键抓手。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形态转变。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落地实施,着力构建持续迭代优化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聚焦项目建设这个引擎,在培育发展动能上下功夫。项目建设是制造业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新动能培育、产业转型关键在于项目,特别是在于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坚持以“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为导向,加大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力度,力促加快建设、尽快投产。

四是聚焦数字赋能这个核心,在助力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分行业组织开展标杆观摩、经验交流、方案对接等活动,引导企业用好现成经验、优惠政策、低息贷款,让企业“愿转、敢转、会转”,高质量完成改造提升项目2000个。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力促接入二级节点企业和上云企业分别超2万家。做优做强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等基础产业,着力打造领先水平的数字融合先导区、数字开放创新区。

(作者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党组书记)

□ 毛炜峰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四个必须”明确要求和“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文广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争取更大主动,在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和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上实现更大进展,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广旅领域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一是推动文旅产业规模增长和运行态势“更稳”。坚持稳中求进,落实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50条”政策措施,出台文旅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及时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加强对文旅消费复苏的有效引导,丰富提升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品牌内涵,开展文旅乐购嘉年华、乡村旅游节、5·18国际博物馆日等系列活动,建设提升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通段)规划编制,重点推动8个省级重点项目和84个市级入库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旅“引爆点”。

二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效和惠民力度“更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国美术南通现象”“话剧之乡”品牌打造,重点创排话剧《莫文隋》等剧目,打磨提升话剧《沧桑巨变》并赴省演出,继续办好“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系列展,构筑南通文化艺术生产“新高峰”。以提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为抓手,着力培育和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办好全民文化节、文化江海行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惠民展演。扎实推进“1+3”张謇特色文化展示区建设,大力实施南通博物苑整体提升工程。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消费业态和创新产品“更好”。坚持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出台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以上景区度假区以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品牌创建,打造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和产品。整合市县资源,运用南通文旅的形象标识,举办节庆、展会等活动,形成“江海明珠·灵秀南通”品牌推广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引导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等开发线上演播、沉浸式互动性体验项目,推动国有A级旅游景区、县级以上文化场馆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全覆盖。

四是推动文旅市场服务环境和监管效能“更优”。坚持以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推进省艺术类培训机构审批试点工作,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全域完成。加强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以及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对文化阵地管理和文旅活动内容审核把关。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守牢文旅行业安全底线。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文旅一张图”,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网络执法、网上巡查,全面提升文旅领域治理水平。 (作者系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市文物局局长)

□ 张纪芝

改革引才模式

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让我们人才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的南通已经进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公共服务部门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着重针对目前人才服务工作中出现的供需对接不够充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信息交互不够融通、公共服务存在盲区等矛盾和短板,聚焦问题、聚力目标,继续推动引才模式变革,积极探索现代化的人才集聚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找准工作靶心,服务重大项目。牢牢牵住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牛鼻子”,使人才工作“事半功倍”、让产才融合落到实处。坚持重大项目导向。紧贴项目实际需求,建立精细化的重大项目人才服务机制、精准化的人才流向跟踪分析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运用经济工作思维。通过市场规律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完整服务链条,动态更新项目企业清单,深化校企协作,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推动就业见习扩容提质,超前储备人才。把握精准服务方向。完善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现“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建立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库”和青年人才“供应库”,持续组织多频次、小切口、精准化的人才招聘活动。

二是依托数据半径,扩大服务范围。人才工作正不可逆转地驶向大数据时代,疫情更是倒逼强化了信息筛选、人岗匹配以及人机智能互动。构建精准引才系统。围绕“数智引才”开发“城市环境VR展厅”“高校生源信息查询系统”“精准就业小程序”“就业档案”“政策雷达”五位一体的引才系统,提高引才效率。探索大数据监测模式。编制产业人才地图,将人才数量、类型、流向、分布与产业布局有机衔接,通过对人才流向全过程监测和分析,提高对人才需求的了解度和人才服务的针对性。提高线上求职体验。利用沉浸式直播带岗、场景式岗位推介,集成展示人才政策、企业环境、岗位特点,通过数据赋能就业体验,增强线上引才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挖掘潜能,营造引才氛围。引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实现“整体发声”。统筹谋划全年引才工作,紧贴时间轴,唱好“四季歌”。围绕特色活动,加强宣传策划,运用各类载体,实现“一体策划、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加快政策落地。依托“大数据”进行“政策找企” “政策找人”,实现“一次提交、自动校验、全程网办”,加速政策兑现,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指挥棒作用。涵养服务生态。坚持“年轻人走到哪里,人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积极探索嵌入式、定制式、精准式的工作模式,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 张军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立足市情农情,积极探索具有南通特色的农业强市之路。

一是加大农业主导产业联盟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好我市成立的稻米、蛋鸡、生猪、渔业、蔬菜、果品、花木等七大产业联盟和电子商务、农村青年创业两个服务联盟,指导联盟加大全产业链建设、产学研对接、品牌打造等力度,推动经常性活动、实质性运作。充分发挥盟主“链长”作用,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努力将联盟打造成为农业强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工业化理念、平台化思路、项目化管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优质高效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指导每个县(市、区)新建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争创省级以上园区培育种子选手。同时,完善园区组织架构,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加强农业项目招引,使园区成为要素集聚的平台、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乐园、农业强市建设的示范窗口。

三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努力扩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大力优化市级龙头企业结构,形成聚焦主导产业、广泛覆盖带动、联农带农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次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单项冠军、行业小巨人。

四是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保障。围绕“高标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要求,全面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开展全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先行市建设和全国农产品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工作,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高可靠和农产品多元化供给。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信息化转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路径,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开发利用,为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装备保障。

五是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撑。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种业振兴,提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创新涉农信贷保险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大力推进区域农技服务中心建设,打通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退役军人、在外能人等回乡创业。 (作者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 张剑桥

坚持产融高水平循环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13次提到要“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产控集团作为全市国资系统产业投资及运营主体,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和一流企业管理要求,核心竞争力、集团产业层次、可持续发展动力等还有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以产融协同发展统揽各项工作,推动形成产业与金融资本良性互动局面,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强化产业引领能力。发挥上市公司产业提升主力军作用,推动江山股份、精华制药、金通灵等现有上市企业对标南通产业倍增三年行动目标,加快产品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布局,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强市值管理,加快并购步伐,择优推进企业子公司分拆上市,实现做强做大。加快上市梯队建设,提升扬子碳素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上市进程。通过培育壮大上市企业,引领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基金投资为引擎,强化产业培育能力。服务全市股权投资体系建设和集团上市公司主业拓展,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以基金招引项目、以项目集聚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做好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传统企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助力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与科创集团联手布局产业基金,打造全生命周期基金投资体系,在板块细分赛道加快布局天使、VC、产业链基金等,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助力全市科创生态建设。

三是以金融要素为纽带,强化产融协同能力。加快推进集团AAA信用评级,发挥资管中心效能,通过资金融通、结算等业务开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构建良好的投资企业间金融合作生态圈。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组建以众和担保为主体的融资担保平台,助力我市“小三创”、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建设以及产业转移发展。组建以国润租赁为主体,融资租赁为主业,经营租赁业务协同发展的融资租赁平台,实现对集团主要产业和南通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持。

四是以“四敢”要求为保障,强化敢为善为能力。认真贯彻全市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会议要求,加快培育“产控四敢”精神,重点突出企业主要负责人“敢为”。兴解放思想之风、兴调查研究之风、兴攻坚克难之风,进一步加快市场化选人用人和差异化薪酬体系改革,以事择人、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同时,旗帜鲜明地用好“三个区分开来”,引导更多的“四敢型”干部积极投身集团产业转型、改革创新浪潮,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作者系南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南通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朱莹滢

厚植干事创业沃土

激励干部敢为善为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如皋市委组织部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在成长上搭建舞台、在氛围上鼓劲提气、在保障上拴心留人,全力支持和鼓励干部敢为善为。注重赋能提质,搭建大有可为的干事舞台。深入实施“新时代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全覆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分领域举办各类“短精特”专题研修班。注重在实践上锻炼干部,高质量选派年轻干部驻村历练,开展 “党建、金融”干部双向挂职。注重双向引导,营造争先创优的干事氛围。着力将担难担责担险的优秀年轻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坚持反向兜底,研究形成《受处理处分领导干部重新使用实施办法(试行)》。注重关爱激励,健全拴心留人的保障机制。着力发现和培育“身边好干部”典型,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三年来累计38名村书记通过考试取得事业身份。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少数乡镇公务员缺少扎根基层的工作热情,把基层当成“镀金”的平台、混日子的“中转站”,存在动力不足“不想为”的现象;部分党员干部 “本领恐慌”,存在能力弱化“不能为”的现象;个别干部在任务压力面前出现“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想法,面对重难点工作时缺乏斗争精神,存在担当不够“不敢为”的现象。下一步,我们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努力以组织的担当作为推动干部的敢为善为。

一是坚持实干和实绩相结合,激活“想为”的动力。大力重用善谋划、重实干、肯担当、出实绩的好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导向。探索实施年轻干部“成长积分”制,将“敢为善为”作为积分评价的重要标准。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定期激励与及时激励相结合,在全市范围内评选“敢为奖”“敢闯奖”“敢干奖”“敢首创奖”,营造褒奖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

二是坚持铸魂和提能齐发力,焕发“能为”的活力。严把政治标准首关,抓实市管干部轮训、主体班次研修等工作,让政治过硬成为领导干部“硬杠杠”。注重把好业务难关,聚焦市委重点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举办小班化、拉链式培训,帮助干部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

三是坚持严管和厚爱共促进,增强“敢为”的魄力。细化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准确把握干部表现;强化结果运用,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坚决拉下脸、动真格。健全容错纠错、沟通协商和预先报备机制,慎重问责、追责;重点探索建立“下后再上”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对影响期满、表现突出的干部在成熟的时机再次重用。大力实施双向约谈机制,探索设立干部关爱基金,为干部担当作为解决后顾之忧。

(作者系如皋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2023-03-28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调研体悟(一)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0270.html 1 3 砥砺政治品格 锤炼过硬本领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汇聚强大合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