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遣使南海第一人

□黄俊生

所谓最强劲的对手,指的是士燮家族。士燮从187年起至226年去世,在长达40年时间里,担任交趾太守。虽然交州刺史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士燮才是交州的王,三个弟弟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南海太守,交州七郡,有四郡掌控在士家手中。在东吴控制交州之前,刘表欲染指交州,上表任命了自己人赖恭为交州刺史,曹操为阻止刘表,极力拉拢士燮,以朝廷名义封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同时兼任交趾太守。这样交州就有了双重头领,即交州刺史赖恭与总督七郡士燮。流水的刺史铁打的士燮,不管交州刺史是东汉朝廷的、刘表的、曹操的,还是孙权的,他们在交州的权势都远比不上士燮。不过,天下三分局势越来越明朗,荆州被孙权所控,切断了交州与曹魏的联系,士燮无法再左右逢源,只能名义上服从孙权,双方相安无事。

226年,90岁高龄的士燮去世,维持交州地方与东吴政权微妙平衡的关键人物不在了,交州各方顿时陷入紧张的气氛中,山雨欲来风满楼。

孙权率先动作,任命士燮之子士徽为安远将军、九真太守,把原先士燮把持的交趾太守位置交给校尉陈时。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士氏家族从交趾支开,实行改朝换代。

对于主公欲收拾士氏家族的意图,吕岱自是意会,他向孙权建议,将交州拆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设为交州,将军戴良任刺史,南海、苍梧、合浦、郁林四郡设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广州”这个地名,吕岱成为广州第一任父母官。吕岱这样做,目的是把士氏家族隔开来,用两名刺史分而治之。心知肚明的士徽当然无法接受,陈兵抗拒新任交州刺史戴良赴任。这正中吕岱下怀,主动请求带兵讨伐,带兵三千,渡海南进。

交州诸郡属于未开发的偏远地区,地形复杂,行军缓慢,达不到奇袭效果,吕岱便采取海上行军。有人表示担忧,提醒吕岱:“徽藉累世之恩,为一州所附,未易轻也。”岱曰:“今徽虽怀逆计,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潜军轻举,掩其无备,破之必也。稽留不速,使得生心,婴城固守,七郡百蛮,云合响应,虽有智者,谁能图之?”

有人说:“士徽凭借家族声望,州内很多人都归附于他,此去恐怕不轻松啊。”吕岱答道:“如今士徽虽然谋划叛乱,却料想不到我军速度之快,如果我们能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定可一举成功。反之,如果我们稍有迟疑,正遂了士徽之愿,使他产生信心,继而坚守城池,时间久了,这七郡的蛮夷部落就会纷纷响应,到时候,有再多的计策也没意义了,就拿士徽再也没有办法了。”

正如吕岱所料,士徽没想到吕岱来得如此神速,果然非常震惊,慌乱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带着兄弟六人脱去上衣,赤膊投降。结果,吕岱断然采取颇受争议的举动,将士徽兄弟们全部斩杀,首级送到武昌。这一系列行动,如果给罗贯中描述,定会用几个章节,陈寿却只用二十八字交代而过:

徽闻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

士氏家族在交州几十年,并无残暴之举,甚至可以说颇得民心,吕岱担心行动慢了,当地人会群起响应,所以,将士徽等人斩首,以绝后患,其用意可以理解。但士徽既然已经投降,吕岱却皆尽杀之,后人认为吕岱有些过了,无怪乎士徽的部将甘醴、桓治等人“率吏民”攻击吕岱。当然,最终都被吕岱一一击破,斩杀一万多反抗者。作为一位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吕岱对剿匪平叛特别在行,每次平乱都能建功立业,屡战屡胜,从无败绩,连孙权都不得不佩服,赞扬吕岱“忠武之节,于是益著”,欣慰地说“国家永无南顾之虞”了。为此,孙权进封吕岱为番禺侯,拜镇南将军。不久,孙权又将岭南七郡合并,重新恢复交州建制,仍让吕岱当刺史。

岭南既定,交州彻底被东吴节制,汉人在南夷一带的地位得到巩固。吕岱除了清剿残匪、安境抚民之外,花费很多精力去做另一件大事,这件事,《三国志·吕岱传》里描写得并不详细:

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

如果不留心,读到这里很可能一带而过。其实,这“南宣国化”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巨大,不仅强化了东吴对交州实际统治,而且使东南亚诸国都知道了强大的东吴帝国的存在,对拓展华夏文明,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一点,身在其中的孙权没有意识到,就连吕岱本人,也不一定明白其意义所在,但后代人却是看得清清楚楚,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明确告诉人们,吕岱的南宣国化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有人还通过归纳对比,认为吕岱可与东汉班超出使西亚相媲美:班超是陆上丝绸之路“清道夫”,吕岱是海上丝绸之路“拓荒者”。

当然,这断言为时过早。东汉之前的秦朝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开通海上贸易往来,西汉时期,随着南海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对东南亚和南亚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东汉时期,曾有究不事(柬埔寨)、掸国(缅甸)、叶调(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派遣使者访问中国,与东汉朝加强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但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次往南洋派遣官方使者的,吕岱当属第一人。所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拓荒者,吕岱乃不二人选。

事情是这样的:吕岱在平定士氏家族和南方诸夷动乱以后,觉得应当把对外宣扬东吴国威、教化南海诸夷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正好,一个叫秦论的大秦商人,由罗马经越南来到吴国武昌,孙权召见了他,询问一路所见,孙权听了很感兴趣,萌发遣使海外的想法。主公与臣子心意相通,于是,吕岱派出中郎将康泰和宣化从事朱应,驾驶巨大战船出使南海诸国。康泰与朱应两位都是管理海上事务的官员,熟悉海上航海,带去的士兵都是南方的水手,个个习惯海上生活。那时,东吴的造船技术很高,在福建福州就有造船基地,由一名典船都尉负责造船,所造之船吃水深,吨位重,上下五层,可载三千士兵。孙权曾专门派船将秦论送回罗马,可见吴国的海运技术已经强大到远渡重洋如履平地的地步。凭借如此先进的船舶,康泰和朱应一路南下,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到达今天的越南中部、柬埔寨、老挝中北部和南洋群岛一百多个国家,康泰和朱应作为我国最早到达南洋地区的官员,比郑和下西洋早1000多年。毫无疑问,他们不是用大炮轰开南洋诸国大门的,他们带去怀柔政策,当然还有见面礼,所以,东南亚很多国家都与吴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一些小国家臣服东吴,每年遣使进贡,成为吴国附属国。两位远行看世界的使节,回国后分别记述了所探行的海上航线,各自向朝廷写了“考察报告”,康泰记录了前往中天竺(印度)的航道,朱应记载了从印度洋到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程。可惜的是,康泰所写《吴时外国传》、朱应所写《扶南异物志》这两本记录当时东南亚国家的珍贵文献,原书已经佚失,只能从一些古籍所摘录的片段中,捕捉这两本书的踪迹,以及两本书所记录的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些记录康泰、朱应行踪的古籍中,最重要、记载最详尽的,当属姚察、姚思廉父子的《梁书》。

吕岱遣员出使南海诸国,这么一件古代外交史、航海史上的大事,为何陈寿只是一笔带过?历代学者种种猜测,不得全貌,尚为疑团。 《南通传》连载第五章 长寿将军:吕岱“海上凿空”

2024-04-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0337.html 1 3 遣使南海第一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