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专版

三余过年

岁月 流金

◎黄正平

印象中老家三余过年是从蒸糕、蒸馒头开始的,一般也已腊月廿后了。

五舅,是三余当地的能人,蒸糕、蒸馒头就在他家。地方不大,甚至有点儿逼仄,但那是他帮助亲戚、邻居家大显身手的地方,是他给大家营造了节日气氛。我家的大米糕一直是老舅家帮着蒸熟的。早早地,妈妈就会把从粮站里专门买来的糯米用大河里的水淘净、浸透,再沥干,再到镇边上生产队里的机器上磨碎成粉。然后,大家在舅舅家排队,下午抑或是晚上,都是不定的,因为一开炉火就得轮转下来。当一笼糕熟了,就反扣在结实的桌子上,用湿布罩上,用劲在上面捏紧,上下左右一整圈,捏得越紧越好。越紧,糕也越好吃耐吃。

馒头是在前面老邻居季伯伯家蒸的。面粉那时是稀缺物资,不过春节前会有定量供应。平时一般家庭吃米饭不吃面食。馒头馅儿自己做好,有豆沙的、萝卜丝的,主要这两种,肉包没有,定量供应肉不舍得用来做大量的包子,萝卜丝里放些肉丝就够了。由赤豆变成豆沙包,也是繁杂工艺,要经过煮、滤,最后挤压出水的全过程,然后放上糖,那时白糖少、红糖多。萝卜肉丝的馅先炒好,有经验的妈妈还能闻出咸淡来,而我闻不出,只觉得香喷喷。

包子是自己做的,龙糕我们那里叫黄狼把,由面点师傅用发酵后的面团直接做了上笼。凭经验看火候,什么时候熟了,季伯伯了然于心。白花花的馒头从蒸笼上取下来,一下子倒在用芦苇秆做的“行”上时,真是气氛达到了高潮。嘴馋的我们早就等候这一时刻。

除夕近中午,会约了亲戚去乡下的祖宗墓地“上坟”,这是启海人的习惯,祭祀老祖宗。见到亲戚,想念远去的亲人,尽管天冷,也都想去一下。

那时还没电视,也没春节晚会,而那时我已到南通工作两年了,单身也买不起电视,家里更没有。年夜饭是有这概念,但全然没有北方炕上、饺子的热闹劲儿。

年初一早饭是最重要的,通东人好像要吃酒酿,而启海沙地人没这个习俗。菜头烧豆腐是最“时令”的一道菜,然后还要有圆子,之前先要吃红红的枣。这些是妈妈前一夜准备好了的,青菜要洗净、切好,到北河里敲开冰面,淘洗干净,讲究的人家青菜里必须还要有荠菜。豆腐是“头富”,荠菜可能原读是“团聚”的意思吧。

不等收拾好碗筷,我们就出门了,向南到四方街,由此向南,由东向西,再折回来。一路上买零食吃,买甘蔗带回来,回家已十一点左右。妈妈早饭吃过后睡了一觉,抑或是不休息,又把热腾腾的午餐放在方桌上,团聚在一起吃完晚饭,感觉年已算过完,其实初三晨、初五晨还要颇为正式地吃豆腐烧青菜头,到初五已算过完了年。后来才知道,不少地方、不少族群,所谓年要到正月元宵节甚至二月二回了娘家。然而,启海人仪规少,春节休不了几天,农民都要下田干活了,我们那时也要完成假期的作业。不过,那时学习不似现在,主要还是玩儿,拿压岁钱、玩鞭炮儿。

2023-01-22 岁月 流金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23457.html 1 3 三余过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