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勇
初至贵州镇远,像是踏入了一场隔世的旧梦,时光的指针悄然慢下,尘世的喧嚣被远远抛却。当双脚踏上这片土地,刹那间,仿佛误闯进一幅徐徐铺展的水墨丹青,满目的诗意与悠然,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四周青山连绵起伏,似是大自然精心安置的翠色屏风,将这座小城温柔环抱。那山,或巍峨耸立,或蜿蜒绵亘,每一道轮廓都蕴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抹翠绿都晕染着生命的灵动。山上植被繁茂、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的树木像是给山体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其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那是自然馈赠的芬芳。
舞阳河好似一条灵动的碧玉丝带,呈S形蜿蜒穿过古城,把镇远古城巧妙地分割为南北两岸。河水悠悠,清波荡漾,在日光的轻拂下,闪烁着细碎的金芒,好似无数颗星星在河面跳跃。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砂石和游动的小鱼,它们时而穿梭于水草之间,为这宁静的河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沿着河岸漫步,清风裹挟着丝丝水汽,轻柔地拂过脸颊,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惬意。
与湘西凤凰相比,镇远多了几分宁静祥和,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平整,每一块都承载着过往的足迹;街边斑驳的墙壁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悠悠往事。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等历代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与诗篇,更为这座小城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人在不经意间便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镇远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然而,倘若仅仅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与繁华,无疑是对镇远的一种辜负。这座小城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当我们轻轻翻开这段历史,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沧桑与伤痛如汹涌潮水般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动容。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看似不起眼的镇远却处于战略要地。它东接湖南第九战区,西通滇缅国际运输要道,北连陪都重庆,南接桂粤前线,成为支援前线的交通枢纽,更是后援物资与兵源集散的关键所在。在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中,镇远人民义无反顾,倾尽所有,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着爱国篇章。
从征兵数据中,我们便能感受到镇远人民的赤诚之心。1944年10月,上级要求镇远县月征兵129人,可镇远人民却超额完成,实际征兵358人,远超任务数2.78倍。从1938年3月至1945年8月,短短七年间,共征兵4447名。这些热血青年告别家乡,奔赴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捍卫祖国尊严的钢铁长城。他们中,有的新婚燕尔,便告别妻子;有的还是家中独子,却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一去便是生死两茫茫,但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家乡的安宁,他们没有丝毫犹豫。
舞阳河是镇远的母亲河,在抗战时期也肩负起了重要使命。它平均宽度一百来米,作为中原连接云贵的八大水路之一,载重二三十吨的船只往来穿梭,上通九州,下达常德长江。当时的镇远港码头林立,20个大大小小的码头见证了镇远水运的繁忙。城关常常停泊着两三百艘船只,现存的许多当年官方的信件和电令都成为镇远船运在军事物资运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有力见证。为了完成这些运输任务,镇远的船工们日夜兼程,每一次出航都承载着对胜利的期盼。他们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划桨,在风雨中坚守岗位,哪怕双手磨出了血泡、身体疲惫不堪,也从未想过放弃。
除了船工,镇远的广大民工也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他们为过境部队挑运军需物资、抬送伤员,参与修建黄平、三穗、天柱、黎平机场,构筑湘黔公路、镇台公路等各项战时工程。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但他们从未退缩,用汗水和鲜血为抗战胜利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修建机场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他们就用双手一铲一铲地挖、一筐一筐地挑;构筑公路时,面对崎岖的山路,他们不畏艰难,开山辟路,风餐露宿。同时,他们还节衣缩食,筹集抗日资金和物资,支援前线。从“驼峰航线”、滇缅公路或重庆方向运来的军用物资在镇远中转后运往湖南战场,镇远勇进的舟楫、滚滚的车轮,成为胜利的有力保障。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镇远重归宁静与祥和。走在镇远的街头巷尾,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镇远特色火锅、红酸汤、腊肉火锅、豆花火锅……还有蕨粑炒腊肉、道菜扣肉等各种特色小吃,每一口都是生活的滋味,也是幸福的味道。人们悠闲地坐在街边谈天说地,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富庶。孩子们在街边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唠家常,年轻人则在店铺里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夜晚的镇远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华灯初上,舞阳河两岸灯火辉煌,五彩斑斓的灯光倒映在河水中,如梦如幻。河面上,游船缓缓驶过,泛起层层涟漪,船上的游客们欣赏着两岸的美景,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古桥上,情侣们相依相偎,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彼此的温暖。
镇远是山水的宠儿,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甚至可以说,这座小城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往昔的沉重与今日的幸福在这里交织,愿我们在欣赏它的美丽风光时更能铭记那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安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