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市妇联精准排摸,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网络——

凝聚教育合力 共促学生成长

9月1日,市妇联与教育部门联手推出了家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旨在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合力。时过俩月,家庭教育焦虑缓解如何?孩子课后“幸福时光”到来了吗?

线上采集档案 精准排摸需求

“您希望社区提供哪些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您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困难在哪里?”9月15日,家住海门的吴女士在手机小程序上认真填写着“家庭基础档案表”。“女儿初三在读,在这关键的时候,恰好遇上了‘双减’,档案表里的很多问题正是目前我所面临的难题。”

“‘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在学校,更在家长,家庭基础档案表是我们了解家长心理需求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细化分析家庭信息,精准收集一批问题、摸排一批需求。”市妇联主席张洪晖介绍。依托学校组织家长在线填写,通过一户一档“家庭档案”的建立,健全各地以社区为单位的基本家庭信息库,形成“房对应人、人对应档、档内有详情”的数据地图,有效收集一批家长们亟待解决的家庭教育问题。市妇联联合家访试点工作,目前已建立家庭基础档案5629份。

走访重点家庭 构建个性方案

“祝你生日快乐!”10月29日中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一场特殊的生日会正在进行。两个头戴生日帽的少年被浓浓的爱意包围。小敏与小安的情况是海安市妇联在线上采集家庭基础档案表时发现的。父母离异,母亲患有精神病,正在治疗,父亲靠送外卖养活俩孩子,因为工作太忙,两个小孩平常没有人管教。海安市妇联与学校沟通后,迅速将其锁定为重点家庭,并组织妇联干部、教师、社区志愿者等上门开展联合家庭走访等。“刚开始接触时,姐弟俩都比较内向,现在开朗多了,姐姐现在还学起了舞蹈。”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前期家庭档案的建立,筛选出重点家访对象,把有单亲、留守、失学辍学、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等特殊情况家庭列入重点家访对象,制定一批个性化家庭教育支持行动方案,落实“双减”试点工作,有效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合力。

协同教育网络 化解减的焦虑

1日,海门区能仁中学的贫困学生赵骄,被她的数学教师张老师接到了自己家里。赵骄最近因为学习压力大,情绪低落。张老师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便把她接回了家中,细心劝慰,悉心指导。这是市妇联积极推进联合家访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一则案例。

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准配备成长导师(情感导师、学业导师),其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家庭教育专家、教师等专业优势,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思想行为、学业学习、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延伸家庭教育服务触角,积极回应广大家庭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需求,市妇联以阵地共用、资源共享、载体创新为原则,整合“家长学吧”“家长学校”等阵地资源,开展常态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比孩子更忧虑,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适应了不少。”经常参加张武高“家长学吧”活动的黄建华家长说。

张洪晖表示,南通被中办、国办选作“双减”试点,作为全市11个部门出台20个工作方案之一,妇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网络快速落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工作模式,初获成效。但真正让孩子们能充分享受课后幸福时光,“双减”仍在路上。 本报记者 龚秋瑾

2021-11-05 市妇联精准排摸,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网络——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79365.html 1 3 凝聚教育合力 共促学生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