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建校109年来,学校始终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先后涌现出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夏元贞、黄竺如、陈瑛等一批批优秀师德典型和优秀学子典型,培养了包括1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文明创建迈上新台阶。
校领导班子持续提升基本功,确保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主体作用,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全校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
学校充分发挥省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作用,持续推动中心组学习规范化、科学化、显性化,推进理论武装,增强学习实效。实施跟进式“五高工程”,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效。校领导带头做班主任、讲思政课,中层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推动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学校“开学第一课”和思政工作新举措。成立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学校理论研究阐释宣传的引领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学校十分注重学术道德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争做“四有”好老师。成立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卓越贡献奖、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评选,表彰从事教育工作满30年教龄的教职工,举行新教师入职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落实尊师重教举措,厚植良好风尚。营造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涌现了一大批名师、良师。
学校坚持“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注重用百年通大的文化特质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弘扬校训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以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疫情最严重的时候,20家省内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先后派出276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和黄石,展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图书馆前悬挂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巨幅国旗,举行升国旗仪式。建党100周年,学校师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非遗传播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系统推进形象标识建设,确立校庆日、续唱校歌,建设校史园、成立张謇研究院,举办校庆月活动等,通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传承文化基因,切实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学校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温馨和谐、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致力于软环境的治理,在职称评审、岗位绩效、目标管理、机构设置等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出政策“组合拳”,建立以“任务绩效”为中心的考评体系,高水平大学治理工程呈现新活力,通大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充分提振。持续提升图书馆、校史馆、范曾艺术馆、尚美湖等主体设施建设,院士廊、校史园、文缘亭、三荣桥等文化育人新载体纷纷落成。校区设施建设硬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学校加强线上线下阵地管理,坚持严管与用好相结合。坚持讲好通大故事,全媒体推出“红色校史档案”“通大党史人物”“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等专栏,宣传学校改革发展成绩,宣传师生和校友先进事迹,展示通大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新闻舆论工作连续五年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