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紫琅茶座

“戏说”之三

□杨谔

“作纱童子”

“作纱童子”在北方叫蝈蝈。“蝈蝈”二字或许来自于对虫儿鸣声的模仿。苏北高邮一带又唤作“侉叫蚰子”,应该是指它的长相和叫声没有织布娘娘来得细巧之意。

沙地人的思路似乎与他处不同。与作纱童子一起进入人们视、听觉世界的是“织布娘娘”,它们俩长得很像,作纱童子个子长一些粗一些,身上花纹深一些多一些,叫声粗犷一些;织布娘娘身子短一些细一些,花纹浅一些少一些,叫声尖细一些。织布娘娘的得名是由于它的叫声像织布机发出的声音,作纱童子的叫声则有些像纺车摇动后纱筒旋转的声音。沙地人给它俩起名时都绕了个弯,用工作时声音类似于它们鸣叫声的机械命名,拟人化。作纱童子活跃的时候天气开始转凉,要准备秋衣冬衣了。

作纱童子属螽斯科,《诗经·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古时候,籽多的动植物如鱼、蛙、瓜、石榴等便都是世人崇拜的对象。雌性作纱童子腹内多子。传统绘画《瓜瓞绵绵,螽斯衍庆》,即有祈愿子孙兴旺之意。

“洋三拍”

沙地人说的“洋三拍”,是指蝴蝶。刚才题目上说“你衣服上有个洋三拍”,是不是暗示洋三拍可能与人的某类感情有关?

宋代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黄蝶应该就是洋三拍。洋三拍的双翅淡黄间白,有灰黑色斑点装饰,飞入大片油菜地里确实很难寻找。

小时候常把白纸折成蝴蝶样,系在芦青芯上,看到远处有洋三拍时就轻轻晃动,那真洋三拍看到了,就飞过来,围着假的舞蹈。洋三拍款款而飞时,姿态优美,像敦煌的飞天。它们终生只有一个伴侣,符合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东晋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对有情人,最后双双化蝶。《梁祝》故事在沙地流传甚广,洋三拍的得名,是否与此有关?用了“男一号”名字的谐音?另外我也曾观察到,洋三拍栖息下来时,双翅必定十分有风度地优雅地轻扇几下,或许正好是三下,乃有此名?当然这是“戏说”。

洋三拍喜欢追逐穿着漂亮的美女,有人说它这是要跟人比美。蝴蝶是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历来吟咏者甚多,如冯延巳《采桑子》有句:“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美女扑蝶”的情节经常出现在小说、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中,美女所扑的蝶,当然也会随着故事的不同而不同,在沙地土生土长的洋三拍通常是不会入了艺术家们的法眼的。

2022-10-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3534.html 1 3 “戏说”之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