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南通

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大力实施产才融合

海门港新区

海安龙源海上风力发电项目

洋口港LNG码头

吕四港作业区码头

通州湾港区

6600kW绞刀功率自航绞吸式挖泥船

南通高质量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南通,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拥有276公里海岸线和166公里江岸线,是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设区市。近年来,南通突出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擘画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蓝图。2021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超2400亿元,占江苏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四分之一、沿海三市一半以上。

近年来,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南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江海大地“沧桑巨变”。“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让南通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为了加速推动南通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吸引人才集聚,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由南通市委组织部、南通市人才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工信局主办,南通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南通市创新区管理办公室、南通市港口集团、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协办,市人才学会承办的2022海洋经济发展暨海洋产业人才高峰论坛,今天在通举行。

南通船舶海工产业:

船舶工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船舶海工现已成南通的城市名片和地标产业。

凭借“靠江、靠海、紧邻上海、承南启北、辐射长江中上游”的独特优势,南通成为船舶海工发展的首选地区。自1975年国家批建南通船厂项目以来,南通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走出一条从修船、造船向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高端配套协同发展之路,累计交付国际国内首制产品和“大国重器”30多个。南通市船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10、海洋工程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4,集聚了中远川崎、中远海工、招商重工、振华重工、惠生重工、中集太平洋海工等一批总装龙头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协同发展的格局,成为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的重要板块之一。我市先后被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海洋局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全省乃至全国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多年发展,南通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已围绕海工装备和船舶总装制造、配套产品制造核心,建立起集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在疫情期间逆势上扬,2021年,集群产值同比增长28.6%,年底手持订单同比增长30.2%。集群交付海洋油气平台、海工模块、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升压站等各类海工装备数量占全国的30%。

中国首艘20000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世界首制4000车位LNG双燃料冰区加强型汽车运输船、新一代40万吨矿砂船等高技术船舶从这里起航;国内首座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希望6号”、全球首制深海动力定位原油转驳船、全球首座浮式天然气液化和存储驳船设施、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换流站等一批海洋油气、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成功建造;南通造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完成南极首航,驱动“邮轮中国制造”新征程……创新驱动,成为整个产业迈向高端的强劲动力。2022年1月,省市共建、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南通,标志着南通已经形成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骨干,专业研发机构为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

依托岸线和腹地资源,南通重点培育建设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船舶海工及重型装备园、海门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三大船舶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其中,启东重点发展能源装备及重型装备制造、海洋特种装备船舶制造、海洋石油钻井装备制造等三大板块;如皋着重发展新金属材料、高端装备、精密机械加工等产业;海门通过导入豪华邮轮配套产业上下游国际龙头企业,为全球邮轮制造提供全产业链服务;通州湾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江苏新出海口,全力为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的新引擎。近年来,南通先后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持续优化针对性扶持举措。省市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近亿元奖补企业,对核心技术攻关、首台套产品应用等给予重点支持。在人才引培方面,累计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近100人,每年自主培育高级工程师数十人、工程师超300人。

2022年10月份,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南通牵头泰州、扬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海联动 “江苏新出海口”扬帆起航

南通沿海港口物流:

2022年1月,《南通港总体规划(2035年)》正式获批,将沿海港口统称为“通州湾港区”,并按功能细分为四个作业区。洋口作业区利用15万吨级的烂沙洋航道,建设LNG、油品及液体化工专用码头作业区;通州湾作业区依托网仓洪10-20万吨级航道,建设长江集装箱新出海口主体港区,满足腹地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海门作业区依托小庙洪航道,建设2-5万吨级服务绿色精品钢基地码头;吕四作业区围绕新出海口起步港区定位,打造以集装箱为主,粮棉油和通用散杂货等物资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

2020年起,通州湾新出海口按照“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目标加快建设。至2021年底,大通州湾港区洋口、吕四、海门、三夹沙等作业区均已满足5万吨级散货船单向乘潮进港要求,配套各类锚地10个,防波堤2条,已建成投产泊位34个。2021年12月,吕四起步港区通用码头正式启用,顺利完成开港目标。通州湾港区计划至2025年形成集装箱年吞吐量25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1.47亿吨,至2035年形成集装箱年吞吐量11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3亿吨。 

10月26日上午,随着首只集装箱从“刺桐1”轮起吊,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国家战略性工程——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从蓝图变为现实,南通迈出江海联动、向海图强、筑梦深蓝的新步伐。

空间规划优化提升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南通沿海发展要素保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局)充分发挥土地、规划、海洋、林业“四位一体”统筹优势,在全省率先擘画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蓝图。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该局组织编制了《南通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立足海洋经济涵盖所有涉海行业的基本定义,提出了沿江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带、沿海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隆起带的“两带辉映”发展架构,明确了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关键领域14项发展指标,为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化了内涵、具化了目标。

作为全市基础保障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定生态规划、扮靓修复肌理。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立足“生态+”文章、创新“生态+”规划,高标准塑造“一带八廊两片”生态保护格局,实现“十四五”规划布局上的生态保护空间更优、保护与开发并举。生态修复江海联动,切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长江湿地、滨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长江岸线造林绿化面积2.19万亩,修复湿地面积约2.3万亩,基本建成2.1万亩、单侧林带50米的15条骨干河道生态廊道,南通长江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专题案例,五山及滨江地区生态修复被评为全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全市湿地保护率达48.5%,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6%。

近年来,我市始终以陆海统筹为抓手,创新实施大通州湾体制机制,全力落实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聚力打造“通保优配”品牌,持续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成陆建设用海潜力。累计保障大通州湾区域10亿元以上项目62个、拉动总投资超1700亿元,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百亿级桐昆聚酯一体化等一批“顶天立地”项目加快建设,实现了严控新增围填海背景下沿海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应保尽保。

渔业经济总量全省领先

南通海洋渔业产业:

南通海域面积870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307.25万亩(含辐射沙洲100万亩)、约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1/3。近海有全国闻名的吕四渔场,盛产鲳鱼、带鱼、小黄鱼、梭子蟹等经济鱼类。长江、黄海、东海在此交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南通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沿海建设9座渔港,其中洋口、吕四、海门为国家级中心渔港。

近年来,南通海洋渔业产业狠抓高质量发展,渔业经济总量全省领先。2021年海水养殖产量35.7万吨,总量全省第一,占全省的38.7%;海洋捕捞产量23.4万吨,占全省的52%;远洋捕捞1.2万吨,占全省的90%;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达500.2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渔业一产产值243亿元,在全市一产中的占比为30.6%;海洋渔业产值316.69亿元,占总产值的63.3%。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126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81.3%。建设了2个省级渔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渔业科技精品园和36个市级渔业基地;形成了条斑紫菜、文蛤、暗纹东方鲀、河蟹苗种、脊尾白虾、南美白对虾等六大主导产业;建设了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省级渔业龙头企业、76个市级渔业龙头企业、8个省级示范家庭渔场、25个市级示范家庭渔场。渔业接二连三步伐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休闲渔业等规模不断壮大,4家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十四五”期间,全市海洋渔业将重点围绕渔港经济、远洋渔业、生态养殖、种业提升、资源修复等方面,加快推动向规模化、数字化、牧场化、深远化发展,积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大力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渔业“三产”融合,提高水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努力推动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贡献力量。

打造长三角热门海洋旅游目的地

南通沿海旅游产业:

“十三五”以来,南通市围绕建设长三角富有魅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坚持把沿海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内容,突出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品牌创建、对外营销等重要方面,打好江海牌、上海牌、文化牌和生态牌,以沿海旅游的大发展全力推动南通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1年,南通实现旅游总收入618.81亿元,同比增长45.5%,接待国内外游客4314.97万人次,同比增长76.5%。启东圆陀角黄金海滩、碧海银沙、五国温泉城、黄金海滩、龙湾水镇等景区,海门海港生态旅游景区、蛎岈山桥头堡——华夏第一龙桥,如东小洋口温泉旅游度假区、栟茶古镇,海安中洋河豚庄园等沿海景点,均成为长三角热门的海洋旅游目的地。

南通沿海港口及 产业项目介绍

启东吕四港:

吕四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育硬核产业集群。“一个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临港布产、以港兴产、港产联动,以智能港口机械、智能制造装备为重点,巩固壮大吕四港特色电动工具产业,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专业化转型升级,目前投资100亿元的卫华港机项目已启动;“两个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华峰等项目为龙头,聚焦一批上下游项目,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新能源开发,着力打造以广汇LNG、海上风电、光伏发电为支撑的绿色能源产业,建设沿海地区综合能源供应基地,推动区域绿色能源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两大特色产业”为港口物流和海洋渔业。

如东洋口港:

洋口港抢抓发展机遇,聚焦项目建设,聚力能级提升,积极打造“能源岛、产业港”。能源产业中重点发展LNG和风电产业。阳光岛上的LNG气化后,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入“西气东输”主动脉,目前4个LNG接收站已全部完成布局,下一步将充分开发接收站资源潜力,推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聚焦“零碳港口”新赛道,洋口港发力跑出新速度。漫步海堤,极目远眺,一排排巨大的风车构成蔚为壮观的“海上森林”,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屹立于海天之间,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海风吹来用之不竭的优质能源,刮来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港口建设阔步前行,西太阳码头区共布置有32个泊位,以LNG、油品以及液体化工品运输为主,目前已建成中石油LNG码头、5万吨通用码头、5个不同等级液体散货码头,正在开展国信、协鑫和华润LNG码头建设;金牛码头区共布置13个通用泊位,以服务后方临港产业为主,正在开展3个5万吨通用泊位建设。

通州湾高端装备临港产业园:

产业园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度约9400米,具备建设停靠2-5万吨级船舶码头泊位。产业园重点发展船舶及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化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光伏玻璃及组件、金属新材料等重进重出、船进船出临港制造产业,着力打造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目前,产业园已签约落户项目19个(含1个框架协议),总投资逾400亿元,用海面积7303亩。

海安老坝港:

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是中国名镇和江苏省“百家名镇”,是全国唯一的“红旗民兵团”所在地,2021年荣获南通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先进集体,跑出了“十四五”起步“加速度”。在新征程中,滨海新区将全力打造“红色滨海、五地新区”。重点企业中,海安龙源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公司——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海安已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约8亿千瓦时。目前,公司启动建设300MW滩涂光伏项目,计划2022年完成项目核准备案工作,2023年开工建设。

海门港新区:

海门港新区以港口开发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海港新城为支撑,全面重塑园区发展格局,全速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吸引了中天钢铁、艾郎风电、俐马高端纺织、工业绿岛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投产,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实现“偏远渔村”到“现代港城”的蝶变。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以“大型化、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设计理念为指导,按照“装备一流、环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战略目标,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

2022-11-08 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5589.html 1 3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大力实施产才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