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张锋莉: “心心相映”,发现双心疾病治疗的中医智慧

《青囊秘录》曰:人患疾病易治,然心病难医。

双心疾病,又称心理心脏病,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与精神或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狂躁等)并见为主要特征。“心藏神”“心主身之血脉”,中医对双心疾病的描述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论述,虽无双心疾病这一具体病名,但对心系疾病会引起精神情志异常已早有认识。相关数据提示:2009年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而其中80%以上的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未被合理诊疗。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人误认为生理性治疗就是治疗的终点,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安抚。而中医治病,药不仅仅在处方上,更在中医师的智慧与善心中。”谈及现代人的种种“心病”,市中医院心病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张锋莉这样说道。

市民张先生就曾是一名双心疾病患者。今年67岁的他因突发胸痛来到市中医院急诊就诊,结合病史和心电图,冠脉团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为其紧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开通血管,植入支架。术后的规范化治疗让张先生这口气总算“透”了过来。

然而,随着身体日渐康复,张先生却杞人忧天起来,总是担心自己的心脏疾病会复发。尽管多次门诊复查的结果都显示“未见异常”,可心中的“痛”却挥之不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渐渐地,张先生持续出现夜间多梦,白天也萎靡不振,神情恍惚,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诊室里,面对张锋莉,张先生道出了自己的困惑。

“大多数人对病情的恐惧都源于未知。”耐心沟通后,张锋莉发现,张先生其实对冠心病不甚了解,所知道的信息几乎都源于外界的一些负面声音,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对药物治疗副作用焦虑,更加剧了张先生的精神内耗,伴随而来的则是胸闷、多梦等躯体症状,甚至隐隐伴有轻度焦虑的精神障碍表现。

治病“必先治神”。数千年来,《黄帝内经》中早已给出了答案。循着中医经典治疗的方向,张锋莉在与张先生反复多次的沟通病情之下,充分告知疾病的有关病因、转归和预后,消除了张先生的恐惧之心,同时,详细解释了药物治疗的药理作用,并对用药进行定期监测,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此外,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张锋莉还开具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处方,在定期定量的引导治疗下,张先生竟渐渐对太极拳、八段锦产生了兴趣,时时操练,不仅养成了定期健身的良好生活习惯,还戒除了多年的烟瘾,生活重回正轨。

据了解,近年来,市中医院心病科(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案例明显增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张锋莉认为,中医素来重视 “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在治疗上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双心疾病,虽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因人而异选择药疗、针灸、导引、移情易性等疗法综合施治,然而双心疾病病情复杂,易发难治,仍需结合现代药物及现代心理疗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千年中医,悠悠岐黄,“心心”相映,形神合一。以中医辨证辨病相结合为核心原则,依托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在追求“双心”和谐的道路上,中医正发挥着其独有的优势。 濮丛洲

专家简介

张锋莉,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学博士,南通市中医院心病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邵荣世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教研工作,现兼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心系疾病委员,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秘书,南通市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脾胃疾病。

2022-11-25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18008.html 1 3 张锋莉: “心心相映”,发现双心疾病治疗的中医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