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生活周刊

你被父母催过婚吗(二)

◎丁兆梅

理解归理解,但有些做法依然需要商榷,值得三思而后行。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意志和权利,依然是不能突破的底线。每个正常发育的个体,饿了要吃饭,大了可能要找对象,这是自然规律,要相信儿女们作为成年人的需求和觉悟,适度提醒加低调牵线搭桥就好。尤其要警惕过度催婚的离谱操作甚至过激行为,出发点再好,都不能越俎代庖,这样非但帮不了忙,可能还容易给娃挖个大坑。

对回乡的单身狗们而言,每逢佳节喜忧参半,相亲和催婚是他们躲避不了又解答不好的难题,网上一搜,吐槽年年有,从未缺席过。相同的主题,不同的玩法,好心的父母们同心协力,聪明的孩子们抱团作战,各自早有准备,私下交流兵法。娃娃们或装聋作哑,或逃之夭夭,或直接怼回,或迂回作战,甚至还有雇人“友情出演”哄过父母以求耳根清净的。

以上种种,都是现实的活剧。各自合情合理,双方皆不违法,只是有点伤感情,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内耗。

从法律和文化上来看,每个未婚公民都是自由人,剩男剩女只是无聊人士给出的标签而已,当事人不理会,这标签就是个屁。要想道德绑架现代青年,不容易。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脑子拎得清,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结不结婚自己说了算,生不生娃两人商量着办,其他真没人能主宰或代替他们的意志。

以我粗浅的经验见识,当儿女不开窍不想恋爱时,做父母的除了静等花开,还真没有管用的杀手锏。碰到逆反心理强、对原生家庭并不认同的小主儿,往往越催越慢,再催当机。

此情此景,不如退后一步,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好处多多。

人一旦成年,原生家庭就逐渐成了背景。之后的爱情婚姻事业朋友等皆可选择,还能定期不定期更换,唯有原生家庭与生俱来,是和个体捆绑销售的背景板,一直在。

穷富贵贱,聚散冷暖,生来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原生家庭由亲密关系演绎而来。所有的亲密关系,本质上都是一次风险尝试,它们始于爱情,一度被誉为生命中妙不可言的体验,极端点的直叫人生死相许。但好东西往往也是双刃剑。对很多人来说,恋爱结婚这种大事往往如同开“盲盒”,运气好的百年好合、早生贵子、永浴爱河;运气不够好的,撞到了孽缘,任它是前辈子注定的也好,今生瞎了眼遇人不淑也好,总而言之,苦了自己,也连累孩子们不好过。

小小孩童总是嗷嗷待哺,需要从身体到精神的全方位呵护,如果自幼环绕在他身边的不是父母的相亲相爱、患难与共,而是夫妻亲子间的冷暴力、热暴力,有些甚至闹到夫妇翻脸成仇、各走各路的程度,这样的原生家庭,但凡可以选择,估计没有哪个娃娃在投胎时愿意自投罗网。(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

2023-03-2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29259.html 1 3 你被父母催过婚吗(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