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旧时南通地区的“新安会馆”

□程太和

会馆,或称“公馆”“公所”,是一种同乡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是团结同乡,互助互济,谋求公益,提倡义气。清代以来,南通地区徽州商人较多,故徽商分别在南通、如皋、海门、掘港等地建立了“新安会馆”。安徽徽州府,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年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六县分别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今属安徽宣城市)、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故“新安会馆”,有的也称“新安六邑会馆”或“新安六邑公所”,民间大多称“徽州会馆”。

南通新安会馆

据南通地方史料记载,清代中叶,一部分徽州商人在南通经营得法,日积月累,成为富绅,他们为了团结同乡,保障同乡利益,发展事业,于是共同捐出一部分钱物在南通城建立了“新安会馆”。民国年间,新安会馆还办起了新安初等小学。解放后,新安初等小学改为西濠小学。

如皋新安会馆

据如皋地方史料及周思璋先生《简介昔日如城之同乡会馆》(原文载《如皋文史资料(第三辑)》)一文介绍,如皋新安会馆,初名为“新安六邑公所”,后更名新安会馆,是如皋仅存的一所同乡会馆(现为水绘园的一部分)。清康熙十八年(1679),徽商集资在雨香庵东侧建新安六邑公所。左为水明楼,右通雨香庵。有门堂、大厅和关帝殿(供奉关羽塑像)三进,对门有照壁。另有敦善堂在曹家巷内,有人驻堂办理日常事务,主要是办理同乡之间的公益慈善福利事业。旅如徽商较多,掘港、马塘、丰利(掘港、马塘、丰利,今属如东县)、李堡、丁家所、西场(李堡、丁家所、西场,今属海安市)、丁堰、白蒲、石庄等地皆有,分别经营食盐、典当、木行、竹行、茶庄、酒、酱园、槽坊、染坊等业,有的致富,对会馆捐助较多。先后购置田地数百亩,店面房数处,其租金收入则用于同乡福利和祭神会餐等。会馆在北门外还有义冢地。会馆关帝殿和大厅上悬挂的楹联较多,现仅存汪之珩撰的一联:“西听梵王钟,感激千秋义气;东邻钵池水,淘洗一片丹心。”照壁上原有“新安会馆”四块大字石刻,系休宁谢仕选(募逸)所书。照壁已拆除,石刻尚在文管会院内。

海门新安会馆

2022年6月的一天,笔者在南通古玩城看到一份淮海实业银行寄给海门新安会馆某某先生的信封,这份信封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因为南通淮海实业银行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查阅相关资料,海门新安会馆,又称“徽州会馆”,位于海门新海路西首,主体建筑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徽州商人汪英等捐建。该建筑是目前海门城区保留下来的少有的清道光年间建筑,也是海门地区具有较高价值的砖木结构房屋,厅堂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七檀硬山建筑,前附卷棚式通廊,柱头上置讹角头,月梁扁作,四抹头格子长窗,板门。厅堂的月梁、斗拱、雀替等构件及山花处通体都是花卉、动物图案的浮雕和透雕,图案有牡丹、莲花、孔雀等。雀替制成如意头,丁头拱与月梁两端刻成象头形和龙首形。沿墙壁四周下方刻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壁雕画18幅,每幅长约3尺,宽约2尺。“新安会馆”不但见证了海门商业与外地经济的往来,也见证了清代中后期海门商业的繁荣。

掘港新安会馆

据赵一锋先生《他乡明月说会馆》一文记载,徽商来掘港经营茶叶由来已久,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镇有一定规模的就有十多家,其中以咸丰年间徽州歙县洪瑞庭老板开设的“洪同泰”规模最大。掘港“新安会馆”在南街大王庙(解放后,大王庙及“新安会馆”用房改为如东县粮食公司仓库)。会馆在掘港郊区置有田产若干,以田租收入救济同乡。

2022-09-2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11824.html 1 3 旧时南通地区的“新安会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