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阅读

厚重鲜活的《扶海乡音》

□方定琦

如东县政协编撰的《扶海乡音——如东俗语辑注》一书,历经十载征集、整理、编辑,最近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全书收录如东地方流行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成语、格言、警句、民谣、顺口溜、俏皮话等8305条,配以释义注解。《扶海乡音》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反映如东俗语文化概貌的专著,以厚重的文化积淀,鲜活的文字呈现,展示和诠释民间俗语,传乡音、引乡愁,显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翻开《扶海乡音》,会惊喜地发现,那些看似平实无华的俗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社会哲理。

很多俗语本身就是历史的折射。如“正月半,家家门前放哨火”这一俗语后面就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如东地处黄海南部,明朝时期时常受到海上倭寇骚扰。那年正逢正月十五又有倭情发生,烽火台上生火放起狼烟,四里八乡的老百姓便纷纷仿效焚烧门前田岸上的枯草报警,家家户户自动参战,齐心协力打败入侵的倭寇,“放哨火”由此便相沿成俗、延续至今。“宁过九条江,不到杨曹乡”,所说杨曹乡,原是新店镇域内的一个小乡,历史上沟汊纵横、草荡众多、地形复杂,我抗日军民利用这里有利地形展开游击战,常把入侵骚扰的日伪军打得晕头转向,这句由当年日伪军的哀叹声演化出的俗语与“铁打的杨曹”这句英雄赞歌一同载入英勇抗战的史册。反映老区人民心向共产党拥戴新四军历史情景的“一心上黄桥,不拢季家市”;反映当年百万人民奋力抗灾夺取皮棉百万担辉煌历史的“落雨不落刀,裤管卷卷高”“把田抬起来种”等等,都是见证了一段历史。

众多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在民间俗语中久传不衰。如:为民请命的机智人物“曹瘦脸儿打官司——天外还有天”,除暴安良的平民英雄“周二杀死李直章——替万民除害”,给海边渔民带来幸福愿景的慈善美女“西施到了止马洼——送上海鲜”等等。传奇人物栩栩如生,传统的文化生活更是多姿多彩,“马塘锣鼓——各打各”“掘港人打的十番——不紧不慢”“赵长保唱戏——噢嚎”“杨洪春的关公——没话说”。如东民风淳厚,各种民间习俗也独具特色,“三月三,滂鸡蛋”“六月六,吃口焦糏长块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五花八门、童真无邪的玩俗在俗语的演绎中另有一番情趣,“勾刀凿钱墩——稳的”“大风放鹞子——想(响)上天”“夹码儿请动身”等等。据江海之会的如东,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独特性原生态的地标风物、老字号等地方记忆名片也深深嵌刻在俗语中,“范公堤上放风筝——出手不低”“二十三总的蓬蓬树——老输(树)”“七里镇的痒疮药——一把抓”“三伏虾油浇面——真鲜”等。

俗语离不开方言。书中收录的俗语与深根固柢的方言融合而成的呢喃乡音,是地方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也成为如东人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地处北方语系与吴越语系交汇的江淮方言区的如东方言别有韵味。如,如东人口中的“杲昃”,本义是指“东西”,但在不同语境中,其含义也有差异。“韧面筋做杲昃——不出活计”“穿衣裳做杲昃,脱衣裳吃饭”这两处的“杲昃”都是指“活计”;“没杲昃搭煞”中的“杲昃”是指“价值”;而“杲昃越搬越少,话越说越多”中的“杲昃”是指“东西”。如东方言中一字多音的现象也很多,如“大”有时读若“代”(狼山上的大圣菩萨——照远不照近)有时读若“拖”(癞宝坐啊坐,养得肥来大)。乡音未改乡愁浓,分享家乡方言是快乐,是自豪,品鉴乡愁绵长的《扶海乡音》如同品尝一坛百年老酒,回味无穷。

启人心智、明事达理的小百科

书中辑注的如东俗语,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犹如一部哲思睿智与高超语言表现力融为一体的小百科全书,让人从中得到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一丈不通,万丈无用。”这是反映农事活动的一条俗语,本意是指挖排水沟,如果有一处阻隔不通,那么其他地方挖得再深再长也不能发挥作用,其中蕴含着一个哲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系统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与今天大力倡导的为基层、为民生服务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是一脉相承的道理。再如“三年不发市,发市吃三年”这句生意人的口头禅,其中有着绝妙的商业智慧:生意场上总会有涨有落,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在低潮时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善于积蓄力量,一旦机遇来临就要紧抓不放乘势而上。俗语多以生产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说事,小切口揭示大道理。如“前人就是后人眼”“没有过不去的河”“太阳总是要从头顶上过的”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俗中有雅,大俗大雅。品读全书还让人领略到“语俗理不俗、话俗义不俗”的品位。民谣“打了春、赤脚奔,挑野菜,拔茅针”“二月二,挑蒿儿,搭饼儿,带女儿”,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人们对春的呼唤和赞美,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和天然雅趣。“舌头打个滚,叫人不蚀本”,浅俗的话语教人以待人接物之礼仪,体现的是文明之雅。歇后语“脚膝盘儿上搓圆子——一手一脚”,前半截谜面出示的动作似乎很俗,后半截亮出谜底,意为手脚麻利、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寓庄于谐,亦庄亦谐。无论是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无情抨击,还是对某些不良风气的讽刺批评,抑或是对“好人做蠢事”的调侃提醒,谐喻比兴不失主旨,诲人训诂不失机趣,嬉笑怒骂信手拈来,揶揄批评褒贬分明。如:对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两面人”的揭露:“嘴里说好话,脚里放老鸦”“从来不说颠倒话,看见鱼儿捉老鸦”;对知识浅薄却硬充斯文者的讽刺:“讲究娘子不吃屎浇菜,专拣壮的买”(殊不知正是有机肥浇的菜才长得肥而嫩);对热衷散布小道消息甚而传谣信谣者的批评:“东街上伢儿头上有个瘤,西街上伢儿两个头”“东街上牛角瓜,西街上牛说话”。还有更经典的俗语“心肝脾胃肾,坐的冷板凳;心肝脾胃贤,赚的是大钱”中,巧借“肾”“贤”不分的白字先生大行其道的事例,对有真才实学反遭冷遇,不学无术却得财得势的不良社会现象,予以无情抨击。

见微知著,揭示规律。勤劳智慧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成败教训,从点滴苗头预见未来趋势、结果,总结出规律,融汇成一句句俗语教育世人。如,就“清白做人”这一话题,俗语就有丰富精到的表述,“小时偷油,大时偷牛”“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桑树从小揻(音若“物”去声),长大揻不直”:强调从小就要加强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菜籽大的洞,能漏三斗三升风”“大风放鹞子——放手容易收手难”“脚丫塘里淹死人”:强调防微杜渐,时时自警自律。“作厌过了头,总要起祸头”:任何时候做人做事要守住底线。“家有黄金外有秤,街坊邻居天天称”“捂着耳朵吃炒米”:人总置身于社会监督之中,不要做自欺欺人之事。“吃了一世的素,最后把筷儿伸进蟹渣碗”“一个跟头跌倒在家门口”:守好晚节,一旦破堤,满盘皆输。书中还有大量有关生产生活及气象等谚语。如“腊肥是金,春肥是银”“寸麦怕尺水,尺麦怕寸水”“秋前不搁稻,秋后叫噢唷”“日月穿蓑衣,不过两天雨凄凄”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原如东县政协副主席)

2023-03-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28746.html 1 3 厚重鲜活的《扶海乡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