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著名剧作家黄允的南通情缘

□王嘉祥

1月6日下午两时许,上海电视台老台长盛重庆发来微信:“黄允老师刚走了,走得很安详……”我知道她患病一直住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几次想去探望,却因疫情受制,无法成行。几年前黄允回南通,我们畅所欲言,讨论了影视创作上一些热门话题。未曾预料,那次见面竟成永诀!

我与黄允老师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1949年后,她和先生何允在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我则是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电台,我们成了前后同事。她生在南通市区,后到上海工作,而我一直生长在南通,我们算得上是正宗老乡。黄允大我12岁,无论是见面,还是写信、打电话,我都尊称她为大姐。大姐自言没有上过多少学,却因影视剧本之丰,观众之广,获奖之多,堪称业界第一人。余秋雨称她:“你与电视剧有缘”,黄宗江夸她:“电视剧有你为幸”,仲呈祥赞她:与电视剧“天作地合”。我认为,三位大家的评价恰如其分,黄允当之无愧。

黄允涉足影视剧创作时已年近半百,何以能在短短20多年中,创作出142部(集)影视剧本,成为业界大咖?我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气候育一方林。正如黄允在自传体文集中所述:“没有人可以忽视或者漠视自己的童年,因为人生中的很多事,在早年都已经埋下了伏笔。”“是南通濠河的水,滋养了我的文学情怀。”

在南通女子师范读书时,她成了“党的女儿”

1932年11月,黄允生于濠河岸边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南通医院的眼科主任,当护士的母亲是治家教子的一把好手,但重男轻女。兄妹7个中黄允排行老四,打小是个非常聪慧的乖囡囡。考入南通女子师范后,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员穆国玺同学(注:原南通市副市长穆国纯妹妹,建国后曾任市教育局局长),暗中观察黄允爱学习,爱思考,就在校外的僻静处递给她几本书,有斯诺的《西行漫记》,高尔基的《母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黄允读罢,仿佛在眼前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1948年初,黄允正式入党。15岁的她,是女师初中部三位地下党员之一。

几十年来,黄允在党的怀抱里成长,对人生、对社会、对革命,不断有新的领悟。再加上多年的知识积累,博览中外名著,这一切都为黄允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她一有机会拿起笔,就能喷薄而出,一泻千里。1979年,黄允怀着一腔热血写出电视剧剧本《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之死》,一鸣惊人。

女共产党员、志愿军战士张志新,曾是辽宁省委宣传部干部。在“文革”中坐牢,被割喉,一枪击碎头部……1979年6月初,黄允从报纸上读到张志新的事迹后,热血沸腾,不能遏制的写作冲动在心里涌动。可那时,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但对于如此敏感的题材,没人敢碰。

“张志新为真理呐喊连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黄允赴辽宁实地探访关押张志新的小屋、审讯室以及刑场,仔细翻阅一尺多厚的审讯笔录,她感到震惊、愤怒,一颗心在颤抖,于是,连夜奋笔疾书,仅用三天时间就写出剧本,又花两天工夫修改。上海电视台拍摄播出后,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黄允的名声也随之不胫而走。

童年身边的人物,成了《上海一家人》中的角色

黄允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剧作家,她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和“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写出并拍摄了《家事》《奋飞》《她在人流中》《结婚一年间》《深深的大草甸》等影视剧,在业界好评如潮。80年代反映老上海的电视剧,大多以流氓大亨为主角,也有少量写地下党活动的,而写上海平民生活的很少见。黄允认为,其实平民百姓才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她打算写一部反映老上海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电视剧,来填补这个空白,这是她创作26集电视剧《上海一家人》的初衷。

从1984年起,黄允先后调查访问上海黄浦、静安等商业闹市区的中小商户和上百位老人。多次采访鸿翔、协大祥、富丽、培罗蒙等上海著名服装店和绸布店的创始人或后人,她发现,这些百年老店的创业老板大多出身寒微,差不多都是先当店员,后做师傅,头脑精明活络的,积点钱与朋友合伙开店,一步一步做大做强。黄允对1949年前上海商埠和底层社会生活并不熟悉,她除利用四年多时间补课外,也将解放前她在南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童年的所见所闻和身边的人物,融进了《上海一家人》的场景和角色。黄允觉得,南通与上海一衣带水,建城虽比上海早300多年,但两座海滨城市的人文风情、生活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上海有许多苏北移民,而拉黄包车和烧老虎灶的几乎都是南通人。她从小就熟悉这些卖苦力的生活状况,于是将若男的父亲设计成了黄包车夫,这是个打着南通烙印的代表性职业;她又考虑拉黄包车走街串巷,便于带出社会风貌和时代背景。黄允6岁时开始走读一个类似私塾的小学,有位穿黑棉布长衫的钱先生待人温厚,每天小黄允拿着饭盒去学校,都是这位钱老师帮她烧水泡饭。他工作非常认真,并把班里的学生都看成全天下最优秀的学生,钱老师曾上门家访并对小黄允父母说:“你们的这个女儿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的。”对这位钱老师,黄允一直记忆深刻,也一直深深感激他的知遇之恩,于是,她把钱老师化成《上海一家人》女一号若男身边戴眼镜、穿长衫的童先生,虽然是个配角,但给亿万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凡看过《上海一家人》和熟悉黄允的人,常常询问她,主人公若男有没有她的影子?对此,黄允既不认可,也不否定。她说,一部年代剧能引发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里共鸣和感悟,这是对剧作家最好的回馈。

未能写出《南通一家人》,成了她终生的遗憾

黄允曾对我说:“我希望自己的电视剧作能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把人人都能见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或者潜意识中存在过、却又没有在意的东西提炼出来,再通过电视荧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产生联想、感悟,产生激动、共鸣,重新审视自己。这就是我的艺术追求。”就在《上海一家人》热播中,南通的影视同仁曾建议她写一部《南通一家人》,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南通人拼搏奋进的精神风貌。她听后认真思考,认为暂不具备条件,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手头有几个剧本在打磨,一时半会儿腾不出工夫;二是离开南通太久,不熟悉今天的南通人。她表示愿意创造条件,去做这件事。后来,黄允倾注大量精力,去浦东生活一年之久,又花了差不多两年工夫,写出了30集电视剧《浦东一家人》,待剧本杀青后,我又去上海,跟她谈起创作南通题材影视剧的事。她说,欠南通老家一个本子,已在关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注意听南通来的朋友讲的故事,先做一些案头工作。可是,2016年黄允的先生何允突然病逝,对她打击极大,一度改变了她的生活节奏,身体状况也变差了。女儿一家在法国工作,又无法照顾她,请了个保姆帮她打理生活。再后来,黄允的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不得不长期养在第六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关于创作家乡题材的影视剧终成遗愿。

黄允是从南通濠河边上走出去的艺术大家,她属于南通人民,更属于中国人民。她是南通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23-03-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30014.html 1 3 著名剧作家黄允的南通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