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阅 读

品姑苏草木 听江南心跳

□华明玥

当年,我的毕业旅行终点站是在苏州。在苏州徘徊三五天,让我感受到,苏州情调固然与评弹、园林、苏帮菜脱不了关系,但随着四时节气悄然荣枯的植物,也是姑苏气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拙政园里文徵明手植的紫藤,艺圃后门夹弄里,正在倾泻绽放的蔷薇花藤,它们都伴随着软糯悠扬的评弹声,散逸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因此,多年后,当我信手翻阅《阅读草木 岁时姑苏》一书,顿然感到很亲切。因为,作家杭悦宇所书写的这段姑苏植物传奇,勾起了我对青春时光的亲切回忆。

在这本书中,既有专家之学,有鉴赏之美,也融入了作者清新明媚的生活意趣。首先,关于草木的知识体系非常精确、严谨、实用,仿佛孔子论《诗》中所说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也是杭女士作为研究员,写美文的特色。其次,书中的草木品种,作者都是将姑苏名城的历史与现实融入其中,织就花木背后的深沉背景;其三,这本书以二十四节气结构,赏风物,品时鲜,将自然季节与人生心态的转换,与植物的荣枯紧密结合,仿佛带有大自然的天然节律与呼吸。该书引用了大量诗词歌赋中的草木,体现了作者学识的渊博与文学素养的扎实。很多篇章都能印证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是心灵与自然的共振与同频。

杭女士文笔的优美,也为这本科普性质的图书带上了一抹浓重的人文色彩,以《山有佳木,侯栗》一节为例,作者不仅细数苏州的板栗品种,以及小巷深处糖炒栗子的风俗画面,还讲述了板栗的收获场景。《吴郡志》中记载:“顶山栗出常熟,比常栗甚小,香味胜绝。微风干之尤美,所出极少,土人得数百十枚,则以彩囊贮之,以相馈遣。”古人收集芳香型的栗子,做小香囊来赠送好友,这种巧思,展现了吴地民众心思之细腻,审美之卓绝。

更有意思的,当然是杭女士穿插在讲述中的各种议论,经常是旁逸斜出,令人恍然微笑。如她写板栗花开时的浓重而混沌的气味,是让“走在树下的人经历鼻子浩劫,一种窒息,一种沮丧,像是融化了的时间,无法收拾。”这段议论颇有作家张爱玲的味道。而往后,杭女士笔锋一转,说板栗花的味道“人不喜欢,蜜蜂喜欢。它们在毛茸茸的长条雄花序上寻寻觅觅,后又到这生于雄花基部的圆球状雌花序上兜兜转转,帮助栗树完成了生命的程序,也创造出了焕然一新的自然产物——栗花蜂蜜。”杭女士描写茅栗的状态也十分有味,她说茅栗的壳斗内通常有三个栗子紧紧地挤在一块儿,两边两个一侧鼓圆,一侧平坦,而中间那个栗子因为生长空间太小了,两侧面都平坦,“活像家有三个孩子,中间的那个总是委屈最多。还不如锥栗自在,好歹独生子。”这别开生面的议论,拟人化得如此贴切生动,令人莞尔。采收板栗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苏州农人至今仍要穿上高筒胶靴,带着夹取板栗的长竹夹子,背着箩筐上山。杭女士借此议论道: “土拨鼠们很聪明,它们会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壳斗四瓣裂的刹那。人类没有这么多的耐心,急功近利,反而品尝不到自然成就的甘甜。”这些议论,从植物学、民俗学及姑苏历史中荡开一笔,充满了人生的哲理,读来真是兴味盎然。

《悦读草木 岁时姑苏》这本书,更让人兴味盎然的一点是——除了杭女士的好文字,画家出离为这本书提供的上百幅插画,也随性鲜活,富有烟火气息。以《紫琅,水中的清甜》一节为例,出离不仅描绘荸荠如稻麦的绿白色穗状小花,小葱一样丛生的秆子,迎风招展的叶鞘,紫皮白肉的果实,还提供了一幅百年老店的水墨插图,老店的招牌上写着“野荸荠”三个字。这正是苏州一家以肉饺和酒酿饼著名的茶食点心铺子,创立于1745年。出离特别画了古巷中“野荸荠”店铺的模样,并在店门口的空白处,画了一筐倾泻而出的风干荸荠。风干荸荠是苏州外婆们款待外孙的小零食,大个儿的紫红荸荠让霜风吹干。浓缩了的都是精华,鲜荸荠的爽脆,风干后变成了柔韧软甜。在过去,孩子上学、看电影、游园,口袋里都会装上一把风干荸荠,当作呼朋唤友的零食。

诗词与科学映照,插画与讲述齐飞,打开这本书,必为这番“悦读草木”的闲情所打动,从而更深地领会姑苏这方水土上,万千植物所摇曳的江南韵味。当前,很多年轻人都渴望深入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了解其历史沿革与民俗风情,而若有时间来苏州城漫步流连,带上这本书,可以唤起大家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命题的关切,唤起对“风物安定情绪,植物滋养心灵”的更多思考。沿着这至真、至美的书页阶梯走下去,我们就能抵达姑苏的水岸,聆听江南的心跳。

2023-11-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5938.html 1 3 品姑苏草木 听江南心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