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新闻-资讯-生活第一门户 南通网首页
新闻 南通时政 南通服务 互动 公告活动 爆 料 台 汽车 汽车行情 汽车保养 南通论坛
娱乐 娱情八卦 电影电视 图片 图说南通 酷图热图 房产 热点楼盘 房价曝光 数字报纸
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南通新闻>>民生>>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南通科研团队全力攻坚“海水稻”种植 让盐碱地变成“米粮仓”

2020-11-11 08:26:44 来源: 南通网

image.png

图为11月上旬“海水稻”翻晒现场。赵国庆摄

又是一个丰收年。11月6日,由华东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海洋研究院南通盐碱地改良团队试种的通州湾示范区东港垦区3000亩耐盐水稻(俗称“海水稻”)收割完毕,金灿灿的稻谷像黄金一样铺满了晒谷场。

“亩产627公斤!”刚忙完良田面积和产量复核的工作人员喜滋滋地告诉笔者。

沧海桑田一瞬间。白茫茫的盐碱地,自古与米粮无缘,南通盐碱地改良团队是如何将“不毛之地”变为“米粮仓”的呢?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去寻觅……

鱼棚里安了一个家

汽车驶出328国道“临海快速路”,在垦区泥泞路上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来到几间简陋的红瓦棚披前。这就是海洋研究院南通盐碱地改良团队的营地,10多名科研人员在这里工作、生活已有整整5年。

2015年10月,肩负着4000亩南通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建立滨海盐碱地水旱矿地融合示范区重任的海洋研究院南通团队,来到了通州湾示范区东港垦区。面对无垠荒凉的盐碱地,项目组当场决定改造小鱼棚,以最快的速度安下“家”,确保次年项目上马,试种庄稼。

短短10多天,约100平方米的废弃小鱼棚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两人一小间,床铺、行囊、农具、工作台挨在一块,唯一一间约40平方米的宽敞屋子,是用小钢管撑起的“多功能”塑钢棚房,团队办公、会议、会客等,都在这间屋子里。

营地没有生活用水,他们买来几十只塑料桶,从五六公里外的村民家中一车一车往回拉;没有电视,队员们靠手机获取外界信息;有时网络信号中断,大家在工作之余,常常围在一起说笑、拉呱……

“习惯了,习惯了!”说起海边生活的艰苦,队员们都十分乐观。据介绍,南通项目组的15名成员分别来自江苏、山东、河南等五六个省份,其中14人是80后年轻的大学生,年纪最小的只有20多岁。“团队进驻垦区5年来,没有人叫苦喊累的”,研究院副院长、南通项目负责人姜夏烨说,“选择地堪行业的人,都有野外吃苦的思想准备,在南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向盐碱地“要”粮,用改良盐碱地的成果检验人生价值。”

堤埂上踩出闪光的路

“光秃秃,白茫茫,雨天内涝水汪汪。兔子不见草不长,风沙呼呼哪来粮。”这是当地百姓曾对滨海盐碱地的直观印象。面对广袤无垠的荒滩碱地,南通改良团队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科研攻关战役。

这片低洼遗弃场地,地势低于周边地块达3.3米之多,土地盐度极高,有机质含量低,淡水资源匮乏。改良团队迎难而上,短短几个月,将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平,修筑了纵横交错的堤埂、排水沟和几十个蓄水池。

2016年秋,团队在500多亩土地、20多个田块上种上大麦、油菜,拉开了旱作改良技术攻关的帷幕。

科技攻关没有捷径。每天太阳没出地平线,科研人员就出现在滨海的堤埂上调查监测,全程跟踪和记录大麦、油菜的生长过程。白天下田观察、取样,晚上检测分析,集思广益,成为团队的工作常态。经过两年的试验,6万多个样本的数据比对,成功摸索出夏种田青、冬种大麦的旱作路子。

2017年,团队从44亩盐碱地、5个耐盐水稻品种起步,开始了“海水稻”试验种植。一天傍晚,电闪雷鸣,台风、暴雨袭击了东港垦区,没有植被,松软的沙土堤埂倾刻间被雨水冲塌,作业机械进不来,农民工一时请不到,队员们便一个个拿着工具,奔向水田筑堤堵漏。为尽快降低水土含盐量,科研人员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开挖了干沟、支沟、斗沟、农沟、毛沟等排碱“五层沟”,买来几十万条蚯蚓放进田间作试验,每天灌水洗盐七八遍……见招拆招,开山辟路,遇河铺桥,终于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成功的预期目标。

2018年起,团队对“海水稻”实施大面积推广试验,先后试种了60多个品种,并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实施了“超优千号”杂交稻种植,逐步形成150天的稻、鱼、虾、鸭自然生态链循环。4年来,队员们在对比试验的160多个田块里起早贪黑寻找答案,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其中《生物质排减沟》《针对滨海盐碱地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剂》等数个科研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专利。截至目前,通过有关部门耕地面积验收2800亩,“海水稻”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创下了全国改良盐碱地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江苏耐盐水稻种植亩产最高的记录,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前来考察取经。

牛郎与织女的奉献

海洋研究院南通改良团队取得显著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每个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而最令人敬佩的是为了实现盐碱地变“米粮仓”的目标,他们割舍了诸多的亲情。很多队员长期夫妻异地分居,孩子成长陪伴缺失,父母生病不能尽孝床头.....

家住山东滨州的实验员韩继军告诉我们,项目组成员都是成了家的人,其中有13人家在外地,8人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上有老,下有小,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至今没有一人因家庭问题而影响过工作。

每年五一、国庆长假,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这两个节假日,又正是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科研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个坚守在本职岗位上。队里一位家住南京的小伙子新婚不几日,便速速归队。2018年秋收时节,家住泰州市的陈澎军接到爱人电话:他父亲腰椎盘突出住院动手术,母亲送孙子上学途中摔跤受了伤,爱人一个人在家实在应对不下来。陈澎军利用周末晚上回家安顿了一下又回到岗位,没因家务事而请过一天假。

·赵国庆 朱振洲·

一键分享至

相关新闻

酷图热图

2018CBDF中 ...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勘 ...
中国成功发射陆地勘 ...
航拍淮安白马湖畔金 ...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