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新闻-资讯-生活第一门户 南通网首页
新闻 南通时政 南通服务 互动 公告活动 爆 料 台 汽车 汽车行情 汽车保养 南通论坛
娱乐 娱情八卦 电影电视 图片 图说南通 酷图热图 房产 热点楼盘 房价曝光 数字报纸
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南通服务>> >> 正文

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2021-04-01 10:01:55 来源: 南通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十三五”时期,南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也被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作为牵动“十四五”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一,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

“发令枪”已打响。聚焦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和“十四五”发展新蓝图,南通将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强驱动“引擎”。

打造沿江科创带 构建“一核、四区、多园”发展格局

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创新发展带”。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月,南通市委、市政府成立南通市沿江科创带领导小组,学习借鉴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杭州“城西科创走廊”、松江“G60科创走廊”、广东“广深科创走廊”等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出台了《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建设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一核、四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构建核心突出、点面结合、串珠成链的空间结构,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谋篇布局。

目标到2025年,初步打造北沿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力争成为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的策源地,建成创新资源丰富、科创成效明显、创新环境优越的沿江科创带,实现创新生态与城市生态高度融合,打造创新资源富集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平台承载地、高新产业主阵地,成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重要地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重要成员和全国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重要样板。

“一核四区多园”空间架构

“一核四区多园”格局:

按照整体统筹、重点突出、集聚带动、协同推进的原则,形成核心辐射全域、片区各具特色的创新区块,构建“一核、四区、多园”可拓展的发展格局。

★“一核”: 南通创新区

突出首位度、显示度,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资源集散地,形成科技创新“中枢”。

★“四区”: 南通高新区、海安高新区、如皋高新区、市北高新区

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核心区,集聚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区域性的创新战略支点,带动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开发园区提档升级。

★“多园”: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如东经济开发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启东经济开发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

重点集聚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以造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打造标志性特色产业链,培强存量,做优增量,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

“一核四区多园”区位布局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交通基础条件优越:区域内集中了全市70%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80%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80%以上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85%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规划中的江海快线将贯穿沿江科创带各板块,成为交通主动脉,现有的宁启铁路线形成了核、区、园的串联辐射。

①突出创新核心

科学布局南通创新区的功能布局、建设规模、交通体系,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策源地,建立健全创新资源集聚与辐射相得益彰的运行机制。

导入优质高校资源,引进建设双一流大学南通分校,推动紫琅科技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打造中国“通智”谷,加快大院大所建设,聚焦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形成一批可转化的技术成果。

赋予南通创新区一定的资源统筹权限,打造“功能区中的主体功能区”,打破辐射带动板块的创新项目、人才、资源流动的藩篱。

到2025年,南通创新区新建1所大学分校、10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孵化100个科创型项目,与各板块开展产学研合作200项,辐射转化50项科技成果。

②构建战略支点

联动南通高新区、海安高新区、如皋高新区、市北高新区,推动统一协调、统一规划。

围绕“确定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套扶持政策、成立一支创投基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一支专业化招商和服务队伍、每年组织一次行业展会活动”,大力推进高新区“六个一”建设。

鼓励高新区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组织实施跨区域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活动等,带动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建成区域性的创新战略支点。

到2025年,高新区规上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低于40%,各类创新指标优于地区全域水平。

③加强园区建设

各开发园区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细分产业领域、优势环节,坚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突出产业承载主导功能,聚力打造标志性特色产业,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沿江科创带“一区一特色产业”,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园区品牌,打造沿江科创带区域增长极。

围绕科技研发、技术孵化、高端制造、生活休闲,强化科创研发、科技孵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等功能区块配置,融合创新要素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产、城、人之间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数看“十三五”: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南通科技创新大数据




◆产业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南通市聚焦“3+3+N”重点产业,布局了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3家新型研发机构,127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了19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组织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55项,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109项,获国家、省专利奖72项。涌现了 “希望6号”、“天鲲号”、 超高压交直流海底电缆、RV减速机、高安全特种玻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南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80家,是“十二五”末的2.7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2家及隐形冠军企业5家,7家企业入选“2019年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京源环保、国盛智科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25家,其中,国家级12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市本级财政直接扶持企业科技发展的资金达10.2亿元,直接带动企业项目研发投入120.6亿元,带动比11.8,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论文、技术标准等各类创新成果32143件。

◆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

“十三五”期间,南通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推动人才工作法治化建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加大产学研合作的补助力度,资助标准和上限位居全国前列,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909项,引进建设了32家技术转移机构,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9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9倍。与上海签订了《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合作共建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等27个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体系,备案合作的科技金融机构达21家,创业投资规模突破155亿元。大力实施“江海英才”等人才计划,全市海外归国人才突破4000人, “省双创人才”引进数达533人,人才发展的重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

◆创新载体质态有效提升

构建了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高端创新平台和创业人才加速集聚。高起点建设南通创新区,引进上海电气研究院近70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与北京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定位,高标准推进高新区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南通高新区获批国家第二批科技服务区域试点单位,排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链条,建成众创空间7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7个。率先在全省开发建设“创新南通”综合服务平台、“大仪网”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组织了“通创荟梦想秀” “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合作共享的全过程服务链,累计为94个项目对接融资近20亿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海安市率先在全省开展科技创新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累计落实科技税收优惠金额突破90亿元,累计发放“苏科贷”“通科贷”139.4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压力。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功创建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四力”并进

1、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构建完善,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引建,南通创新区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高新区及特色产业园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2、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发展梯队,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创新成果加快涌现。

3、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合力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创新资源对接更精准、产学研合作更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率先打造长三角沪通科技合作示范区。

4、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张力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载体效能发挥、科技政策支撑保障、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形成适于科技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十三五”南通科技创新大事记

2016年3月

1、南通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科技服务区域试点,形成了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链,提升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

2、南通科创中心起步建设,城市创新核心拔地而起,现已引进上海电气研究院等近70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与北京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

2017年8月

3、市政府印发《南通市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工作方案(2017~2020年)》,以加快知识产权与城市创新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具有南通特色的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2018年4月

4、南通市政府和上海市科委签署了《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进一步推动沪通科技创新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对接,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018年5月

5、“通创荟梦想秀”首登南通电视台,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活动中共有52个项目获得融资意向,总额近3亿元。

2018年6月

6、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业界专家精英集聚一堂,分享发展机遇,共谋产业未来。大会上有28个产业重大项目进行现场签约,计划投资140亿元。

2018年10月

7、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构建了以高校院所为技术支撑的“一区多园”格局。

2019年12月

8、海迪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智江荣获“江苏友谊奖”。

2020年7月

9、南通成功跻身国家“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城市行列。11月,中天宽带、海星电子获省立项,推动一批先进适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2020年7月

10、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从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到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

2020年11月

11、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

擘画“十四五”: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面临着“三期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发展良机。

着眼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南通的“十四五”科技创新蓝图已擘画——目标到2025年:

★自由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效能发挥日趋显著;

★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开放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建立与上海和苏南等长三角城市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南通创新能力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

布局“十四五”,起步即冲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南通将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合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张力。组织实施“产业创新紫琅专项”,提升技术攻关“硬实力”,同时实施七大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新首选和高端制造新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引领南通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贡献科技力量。

七项工程

聚焦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突出重点、集成资源,组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创新载体绩效提升、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创新服务质量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创新融合提升等七大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一、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形成大规模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50亿元。

二、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工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

到2025年,力争突破5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掌握200项企业关键技术、开发1000个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5%。

三、创新载体绩效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加快推进沿江科创带建设,大力实施高新区争先进位工程,提升创业孵化链条质量。

到2025年,南通创新区成为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南通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40位,新增省级高新区1-2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30个。

四、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水平,构建竞争力更强的引才机制,打造品质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发展高地,为建设高端制造新中心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500人,重点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10家,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00名,新聘用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000名。

五、创新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科技服务主体,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融合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各类专业支撑,切实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效率。

到2025年,新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100家以上,科技服务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六、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加强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形成适于科技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七、区域创新融合提升工程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面对接上海、全面融入苏南,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建设沿江科创带,力争成为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的策源地,健全开放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完善自由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

到2025年,建成与上海和苏南等长三角城市产业链优势互补、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一键分享至

相关新闻

酷图热图

2018CBDF中 ...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勘 ...
中国成功发射陆地勘 ...
航拍淮安白马湖畔金 ...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